本文转自:益阳日报□ 汤革新

一个惠风和畅的下午,在桃江县修山镇莲盆嘴村一个农家小院里,大大小小二十来人或坐或站,吃着零食水果,聊得热火朝天。

这本是一次“点对点”的家访,一位家长出于“你们工作本就很忙,还要一家一家去走访,实在辛苦”的考量,热心张罗,把周边家长孩子都招呼到自己家来。家访老师先是群访,讲共性问题;接着单聊,谈个性问题。原本预计耗时两天的家访,3个小时便全部完成,且比以前挨家走访谈得更全面深入、访得更具体细致。

这次别样的“大家访”体验,让修山小学老师钟爱群感触颇深,在朋友圈发文称:“老师关爱学生,家长支持老师,这样的双向奔赴真好!”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向奔赴,也是一个家校共育的生动范例,令人欣喜,值得点赞!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结合。没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孤掌难鸣”。当前,如何更深入地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推动家校协同共育,凝聚起强大的教育合力,是教育事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上述家与校的双向奔赴多些、再多些,家校同心、携手共育的氛围浓些、再浓些,这一课题,或能找到最优解。

家校共育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长期以来,因为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界限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家校共育也随之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深入推进家校共育,首先要达成理念上的“共”。要从目前家校共育中面临的缺乏有效沟通、教育理念存在差异等问题入手,探索建立稳定、长效、多元、平等的沟通对话机制,通过家长会、家长论坛、家访等多种形式,向家长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缩小家校之间的认知误差和理念分歧,推动学校和家庭达成协同育人共识,形成教育共同体意识。

家校共育,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都在“育”。要划好家校共育“经纬线”,进一步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职责边界。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双方各负其责、各展优势,同心同向、密切配合,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合力构建起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共促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