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益陽日報□ 湯革新

一個惠風和暢的下午,在桃江縣修山鎮蓮盆嘴村一個農家小院裏,大大小小二十來人或坐或站,喫着零食水果,聊得熱火朝天。

這本是一次“點對點”的家訪,一位家長出於“你們工作本就很忙,還要一家一家去走訪,實在辛苦”的考量,熱心張羅,把周邊家長孩子都招呼到自己家來。家訪老師先是羣訪,講共性問題;接着單聊,談個性問題。原本預計耗時兩天的家訪,3個小時便全部完成,且比以前挨家走訪談得更全面深入、訪得更具體細緻。

這次別樣的“大家訪”體驗,讓修山小學老師鍾愛羣感觸頗深,在朋友圈發文稱:“老師關愛學生,家長支持老師,這樣的雙向奔赴真好!”

在筆者看來,這是一場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雙向奔赴,也是一個家校共育的生動範例,令人欣喜,值得點贊!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和家庭的結合。沒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孤掌難鳴”。當前,如何更深入地開發家庭教育資源,推動家校協同共育,凝聚起強大的教育合力,是教育事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上述家與校的雙向奔赴多些、再多些,家校同心、攜手共育的氛圍濃些、再濃些,這一課題,或能找到最優解。

家校共育並不是一個新概念,但長期以來,因爲一些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共育的理解不到位,導致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界限不清、職責不明的問題,家校共育也隨之浮於表面、流於形式,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因此,深入推進家校共育,首先要達成理念上的“共”。要從目前家校共育中面臨的缺乏有效溝通、教育理念存在差異等問題入手,探索建立穩定、長效、多元、平等的溝通對話機制,通過家長會、家長論壇、家訪等多種形式,向家長普及科學的教育理念,縮小家校之間的認知誤差和理念分歧,推動學校和家庭達成協同育人共識,形成教育共同體意識。

家校共育,邏輯起點和最終目標都在“育”。要劃好家校共育“經緯線”,進一步釐清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務分工、職責邊界。學校充分發揮協同育人主導作用,家長切實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雙方各負其責、各展優勢,同心同向、密切配合,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合力構建起協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態,共促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