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 悦

5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批复同意广州农商银行、广东南海农商银行两家农商行的资本工具发行额度的申请。这两家农商行获批资本工具计划发行额度分别不超过120亿元、30亿元。广州农商银行在公告中表示,相关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补充该行资本。

资本消耗与监管要求之下,商业银行“补血”需求强烈。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共计发行31只二级资本债及永续债,发行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为去年同期的两倍以上。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受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银行盈利增速有所下滑,内源补充资本空间愈发收窄,资本补充压力随之增大,因此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成为银行重要的资本补充渠道。

发行规模远超去年同期

二级资本债、永续债是商业银行信用债的主要品种,这两类债券均属于资本补充债券,分别用于补充银行二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年内商业银行发债总额为13.24万亿元。其中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发行总额分别为4457.5亿元、1330亿元,合计5787.5亿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的发行总额增长2975.5亿元,增幅为105.81%。

分银行类型来看,今年以来发行的31只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14只为国有大行发行,6只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发行,7只为城商行发行,4只为农商行发行。发行额度方面,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较高。据统计,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年内发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共计5260亿元,占发行总额的九成以上。

兴业银行就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发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券。公开信息显示,该行于4月22日发行300亿元永续债后不久,于5月20日进一步发行规模为200亿元的“兴业银行2024年第一期二级资本债券”。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及永续债的发行规模显著增加反映了银行持续不断的资本补充需求。而这主要和银行业面临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加大对国家战略导向领域信贷投放、满足资本监管要求,以及债市走出牛市行情、发债成本明显下行等因素有关。

发行规模或维持较高水平

从机构类型来看,为何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发行规模较大?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首先,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资产规模较大,对于国家战略导向领域的支持力度较为明显,其业务和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较快,对资本的需求自然更高。其次,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更强,面对潜在的市场风险和资产质量风险,这些银行可能需要更多的资本来加强风险抵御能力。第三,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以维持较高的资本水平,有助于巩固自身的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

实际上,从资本充足率水平来看,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资本补充需求也较为强烈。

根据安永日前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2023年回顾及未来展望》,2023年末与2022年末相比,各类别上市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水平出现分化。其中,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出现下降,城商行和农商行则有所上升。具体来看,2023年末,国有大行的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7.49%、11.97%和13.67%,较2022年末下降0.05个、0.28个和0.32个百分点。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41%,较2022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较2022年末均上升。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同样较2022年末均上升。

明明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以下原因,第一,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更快,而资本补充速度相对低一些,导致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第二,中小银行的信贷投放受到大行挤压,更多资金投向债券市场,风险权重较低,对资本占用更少,使得资本充足率反而有所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将于2025年1月1日起生效,这将加大已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的国有大行的资本补充需求与压力。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的2024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均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完毕,发行规模均为400亿元。

薛洪言认为,当前国内银行业资本补充的内在压力并未得到有效缓解,预计接下来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发行规模会保持较高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