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常州日報

常州機電學院

堅持創新引領,打造專業教學創新團隊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交通工程學院教師開展汽車技術實踐研討

□本報記者 尤佳 通訊員 陳翼

日前,江蘇省教育廳對2021年高校“青藍工程”培養對象進行考覈,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交通工程學院的優秀教學團隊——汽車運用技術團隊獲得優秀等次。

以“四融、四促;智行、志行”爲引領,近年來,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交通工程學院全方位提升教師“教學業務”“科研服務”“創新教育”三大能力,夯實師資隊伍的梯隊建設。

“身正爲範”引領團隊發展

交通專業教師李彥是一名有20年教齡的教師,在此之前,他是企業的一名高級工程師。在李彥看來,技能是學生入行的門檻,但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卻可以決定一個人可以走多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他總會將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滲透到學科教學中。“每節課上,我都會用幾分鐘與學生分享、討論最近的熱點事件,爲學生們傳遞一些正能量。”

以學生們爲中心,李彥每教一屆學生,都會事先仔細瞭解每一名學生的性格特點,並在課堂上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引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交通工程學院,還有一批像李彥老師這樣“學高爲師,身正爲範”的優秀教師,近年來,學院培育了江蘇省技術能手3人、“青藍工程”專業帶頭人3人、江蘇省產業教授1名、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1名……在這樣一批優秀教師的帶領下,也湧現出一羣羣德技並修的青年學子,他們在全國、省、市各級技能競賽中勇奪第一,在創新創業大賽中展露鋒芒,成爲了真正勇擔時代重任的有爲青年。

“產教融合”提升團隊合力

職業教育必須面向產業、服務產業、提升產業,與產業深度融合。作爲一所在常高校,常州機電學院以主動融入新能源之都打造,交通工程學院於2023年與理想汽車合作,實施“揚帆計劃”,與企業共同訂單式培養學生。

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學校與理想公司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設置教學課程,進學校、去企業現場教學,參加實訓,爭取讓學生“畢業就能上崗,上崗就能勝任”。而實現這一目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車運用技術團隊負責人鄭利鋒於去年前往理想公司,參與了由企業組織的講師培訓。“這一培訓要求較高,因此我在過程中也全身心投入,彷彿又回到了學生時代。”鄭立鋒笑言,培訓期間,除了課上的聽講,他還經常自覺“加課”,不斷練習,而這一切都是爲了能在課堂上,更細緻完善地爲學生呈現行業中的前沿技術。

成爲雙師型教師,是交通工程學院每一位教師的追求和夢想。學院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聘請行業、企業技能大師、產業教授,從教師發展的角度,全面實施“兩師一匠”工程,實現產業和教育共生共長、雙向賦能,推動專業高水平發展。學院依據“企業項目”,組建“專門化”科研團隊,推動每位團隊老師合作1家典型企業、確定1個技術方向、產出1批科研成果、開發1部項目化教材、制定1套科學的教學方案、培養1批優秀的學生。

“科創融合”提升服務能力

日前,“汽車行駛過程中,前照燈燈光分佈如何能夠自動調整”這一一直困擾固歌光電有限公司的難題,被交通工程系教師張鳳嬌解決。

“現有的車載傳感器能夠測量的車輛狀態和道路狀況參數有限,如側滑角無法由車載傳感器測量。雖然有一些特殊的傳感器可以測量側滑角,但價格昂貴且需要額外安裝,十分不便。”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向常州機電學院求助後,由教師張鳳嬌領銜,最終研發出了一套用於汽車行駛過程中,前照燈燈光分佈能夠自動調整的前照燈自適應控制系統(AFS)。據悉,這一系統能根據道路狀況、行車狀況、天氣狀況,實現前照燈燈光分佈的自適應控制,以達到最佳照明效果,從而提高汽車駕駛的安全性與舒適性。目前,這一項目已爲企業新增銷售額800餘萬元。

以服務地方經濟爲己任,交通工程學院圍繞汽車製造、流通企業的關鍵崗位和核心技術模塊,校企聯合組建以崗位“技術鏈”和“技術模塊”爲單位的科研攻關團隊。聯合開展科研項目申報與研究工作,以企業技術升級、工藝改進爲契機,協同開展項目開發、產品調試、工藝改進的技術服務,依託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國家級汽車技術實訓基地等技術平臺,參與研究並協助解決“前照燈自適應控制系統研發”“氣吸滾筒式高速精密育苗流水線裝備研製”等技術難題,建設期內共完成縱、橫向課題9項,公開發表高質量論文12篇(6篇SCI,3篇核心),授權專利13項,轉讓專利3項,科研到賬285.5餘萬元,並及時把企業典型項目編入教材,把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爲教學案例和教學資源,形成“汽車行業出新題,創新團隊來解題,科研成果進課堂”的科研服務企業與科研反哺教學良性互動機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