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河北日报

河北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取得良好成效

粮经饲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5月9日,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推进会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召开。从会上获悉,河北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初步形成轻度盐碱地粮油种植模式、中度盐碱地粮饲轮作模式和重度盐碱地生态修复模式,粮经饲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一年来,河北省完成了盐碱地土壤专项资源普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3个“国字号”平台投入运行,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同时,河北省筛选并分区推广了25个耐盐碱品种,在全省品种审定统一试验中增加了旱碱麦和耐盐碱大豆区域试验组,11个旱碱麦新品系进入省级品种审定程序,新审定了沧麦16、沧麦17、沧麦18等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品种;安排资金2.52亿元,在黄骅、曹妃甸、沽源等13个县(市、区)建设盐碱地高标准农田18万亩,盐碱耕地产出能力明显提升。

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当前,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河北省如何更好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改造提升,让盐碱地成为沃野良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河北省将完善旱碱麦等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建立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收集鉴定耐盐碱种质资源,创制特色优异新种质,培育一批耐盐碱新品系和新品种。引进旱碱麦、耐盐水稻、莜麦、盐生植物等耐盐碱新品种,在中试基地开展试验示范,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在加强盐碱地改造提升方面,河北省将进一步摸清各类盐碱地水资源和特色耐盐碱种质资源现状,科学评价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改造提升潜力。统筹治水改土措施,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盐碱耕地灌排网格体系,提高盐碱耕地防涝控盐能力。

“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科技创新是武器。”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北省将加快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水平,以“育种”和“治地”等关键环节为重点,分类分品种开展治水、改土、改种科技攻关。启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华北平原轻盐碱瘠薄耕地产能提升与第二粮仓建设”部省联动项目。

此外,河北省还将着力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品牌体系,进一步挖掘面点、面花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电商平台合作,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生产基地与销售、加工企业对接,拓展直销直供渠道,扩大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记者郝东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