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雅安日报

“邹妈妈”的梦想

——记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邹永蓉

邹永蓉(右)查看患儿病情

在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不管是医生、护士,还是患儿家属,都尊称邹永蓉——“邹妈妈”。

1993年,邹永蓉大学毕业后到市人民医院当了一名儿科医生,从此在呵护新生命的道路上一走就是31年。最初,由于条件所限,对新生儿的救治能力非常低下,稍微严重一点的肺炎都无力救治,更不要说早产儿这类病患。每每看到新生命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又匆匆离去,邹永蓉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也是从那时起,她有了一个梦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31年,邹永蓉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从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变成了两鬓斑白的母亲,从一位面对病人还有些手足无措的医学生到诲人不倦的严师,她经历了太多太多。

儿科: 让人迷惘又让人成长的地方

“你姐姐去年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要不你也报考重庆医科大学?”1988年,高考前夕,父亲的一句话改变了邹永蓉的人生。“我那时不知道填报什么学校,但是听从长辈的安排一直被我奉为圭臬。”

1993年7月,邹永蓉从重庆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分配至市人民医院儿科工作。“当时还没有新生儿科,儿科总共50张床位,病人多的时候有100多人,加上主任和我,病房里只有3名医生,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年。”

“工作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对付常见病多发病。”在日常诊疗工作中,邹永蓉还能应付下来,但是面对稍微复杂点的危重症,她也无能为力。新生儿是危重症高发群体,那时,由于条件有限,新生儿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邹永蓉回忆,当时甚至连家属对成功救治的期望值都不高。

2004年,雅安市新生儿的死亡率高达26‰。

如何挽救危重症新生儿的生命?如何让新生儿得到更好的呵护?如何提高新生儿治疗条件?……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传播途径增多,邹永蓉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但是信息获取越多,她越迷惘。

“几年医生做下来,发现自己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

2004年,正当邹永蓉情绪陷入低谷时,她无意中得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合作了一个西部儿科医生培训计划。“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了很长时间。”

但是,当年招生考试难度非常大,邹永蓉的考试成绩并不如意——面对看不懂的英文文献,她知道自己大概率会落榜。

“我非常不甘心,于是不停给负责招生的老师打电话,向他们讲述雅安新生儿科的现状和我的想法。”邹永蓉一心求学的真诚打动了招生老师。2004年7月,邹永蓉取得了世界健康基金会(香港)提供的Robert W. Miller奖学金,参加为期一年的儿童医学健康基金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合作项目“中国西部东北部地区儿科医师和护士培训计划”,接受新生儿及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系统的专业培训。

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邹永蓉非常珍惜,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每一样东西都是全新的,每一个知识点我都认真学习。”

邹永蓉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好评,成为该项目5周年4名优秀学员之一,10周年和20周年优秀学员之一。

服务:辐射川西拯救更多家庭

如今,科室对早产儿的救治一年一个新突破。出生2天、肠闭锁,这类先天畸形新生儿,随着儿外科肖友明博士的强势加入,再加上新生儿科全方位的围手术期管理,都能得到良好救治,川西片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名副其实。

说起儿外科,邹永蓉非常佩服:“肖主任的手术能力十分了得,即使是开放性手术,伤口也仅2厘米。他还大量使用腔镜技术,比如前不久的一例先天性膈疝患儿,就是在腔镜下实施手术的。”

如今,在新生儿上转率<0.5%的前提下,全市新生儿死亡率已多年<1‰,仅是四川省平均水平的1/2,全国水平的1/3。20年前,邹永蓉天天想又不敢想的事情如今成为现实。

在邹永蓉的积极推动下,2004年,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诞生,新生儿科走上了发展之路。“我于2005年学成归来,所学的知识刚好用在了新生儿科建设上。”邹永蓉说,她当时还不敢把市人民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行对比。

多年来,邹永蓉积极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世界健康基金会、儿童医健基金会的设备、资金、技术的支持,为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发展助力。

“我们有20多名儿科医护人员免费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培训,技术水平和设施设备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邹永蓉说,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成为香港儿童医健基金会在内地资助的20家新生儿病房之一。

2008年,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建成第一批省级医学重点专科,成为雅安市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医学重点专科。

2018年,邹永蓉公派到以色列施耐德儿童医学中心研修。“在以色列,学习到他们对细节的重视,随时会为一个数据讨论半天,真正感受到了细节管理无处不在。”邹永蓉说,如果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让她接触到了现代新生儿医学,建立了新生儿救治的全局观和发展观,那么在以色列的学习则让她知道该怎样做到精细化管理。

如今,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从最初只有5张普通新生儿病床的简陋病区,发展到现在拥有60张病床(其中有20张重症监护病床)、达到国家Ⅲ级标准的新生儿科,医疗技术达到国家ⅢB水平,新生儿相关的DRG分组全覆盖,CMI值达到全国前25%。同时还建立了标准化的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

“去年,我们的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分别被送到华西、成都妇女儿童医学中心专项进修重症超声。”邹永蓉说,立足雅安辐射川西战略的实施,让更多新生儿家庭看到希望。

多年来,邹永蓉秉持“教学强化基础、科研提升临床”的理念。在教学方面,除了每年举办国家级或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她还坚持深入基层开展新生儿复苏培训,2019年该项目成为四川省卫健委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辐射西昌、冕宁、甘洛、泸定等地,显著提高雅安及周边区域新生儿窒息生存率,提高预后,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科研方面,她也是硕果累累。仅2023年,邹永蓉就获得四川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科技部中华国际交流基金会科研立项一项,现在科室还承担了省医学会、市科技局科研项目各一项。

关怀: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尊重

2012年,汉源县一名新生儿出生后不久便哭闹不止、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出现全身发紫的现象,随即转入市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在转入我们科之前,他们几乎花掉了全部积蓄,后续的医疗费用让孩子父母一度产生放弃的念头。”看着孩子的情况一天天好转,可是父母积蓄已经所剩无几,整个家庭陷入绝境。邹永蓉了解情况后,帮助患儿申请了香港儿童医健基金会雅安市新生儿综合救治项目中的贫困新生儿救治基金。“全市有15名贫困病患新生儿得到救助。”如今,这些孩子都在健康成长中。

2023年6月20日,患儿晨晨(化名)康复出院了。看着晨晨父母抱着孩子远去的背影,邹永蓉顿感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呼吸衰竭、脓毒血症、肠梗阻……2023年3月27日,晨晨出生后患上肠闭锁等疾病,转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进行救治。

“只能选择进行高位小肠双腔造瘘术。”晨晨的病情很棘手,需要进行的相关手术对手术医生来说是一件需要慎之又慎的事情。所幸,手术非常成功。

术后,晨晨无法靠肠道吸收营养,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并且有多少肠道能恢复正常也是个未知数,治疗费用高,远期预后无法预测。晨晨父母选择放弃治疗,带着孩子回了老家。由于家中条件有限,晨晨的造瘘口持续有消化液流出。

得知这一情况后,邹永蓉心急如焚,立即安排科室打电话劝说晨晨父母带孩子到医院治疗。经过邹永蓉和医护人员的耐心劝说,晨晨父母抱着晨晨重返医院接受治疗。

在NICU护理团队精心护理下,实施远端造瘘口“肠液回输”,晨晨的造瘘口得到良好护理,病情逐渐好转。

在新生儿科,邹永蓉说话做事雷厉风行,对待患儿温柔细腻,对待同事也是一副热心肠。

“工作上,对待年轻的医护人员,她总是孜孜不倦地把所学传授给大家;生活上,她又像一个大姐一位母亲,体贴关怀每一个同事。”护士长王嘉英视邹永蓉为好姐姐、好老师。

31年来,邹永蓉对新生儿科感悟尤其深刻——收入低、压力大、风险高、责任重。近年来,新生儿危重患儿比例显著增多,尽管科室建立了完善的医疗制度,也会随时讨论和复盘各项救治措施,但现有的医学内容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疾病。每当有患儿离去的时候,邹永蓉总会独自在办公室默坐良久。

孩子永远是家庭的希望,在呵护“家庭希望”的路上——“邹妈妈”还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着。

本报记者 周代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