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雅安日報

“鄒媽媽”的夢想

——記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鄒永蓉

鄒永蓉(右)查看患兒病情

在雅安市人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雅安醫院)(以下簡稱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不管是醫生、護士,還是患兒家屬,都尊稱鄒永蓉——“鄒媽媽”。

1993年,鄒永蓉大學畢業後到市人民醫院當了一名兒科醫生,從此在呵護新生命的道路上一走就是31年。最初,由於條件所限,對新生兒的救治能力非常低下,稍微嚴重一點的肺炎都無力救治,更不要說早產兒這類病患。每每看到新生命剛剛來到這個世界又匆匆離去,鄒永蓉的心裏很不是滋味,也是從那時起,她有了一個夢想——降低新生兒死亡率。

31年,鄒永蓉從一名普通醫生成長爲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從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變成了兩鬢斑白的母親,從一位面對病人還有些手足無措的醫學生到誨人不倦的嚴師,她經歷了太多太多。

兒科: 讓人迷惘又讓人成長的地方

“你姐姐去年考上了重慶醫科大學,要不你也報考重慶醫科大學?”1988年,高考前夕,父親的一句話改變了鄒永蓉的人生。“我那時不知道填報什麼學校,但是聽從長輩的安排一直被我奉爲圭臬。”

1993年7月,鄒永蓉從重慶醫科大學本科畢業,分配至市人民醫院兒科工作。“當時還沒有新生兒科,兒科總共50張牀位,病人多的時候有100多人,加上主任和我,病房裏只有3名醫生,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好幾年。”

“工作的內容,基本上就是對付常見病多發病。”在日常診療工作中,鄒永蓉還能應付下來,但是面對稍微複雜點的危重症,她也無能爲力。新生兒是危重症高發羣體,那時,由於條件有限,新生兒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鄒永蓉回憶,當時甚至連家屬對成功救治的期望值都不高。

2004年,雅安市新生兒的死亡率高達26‰。

如何挽救危重症新生兒的生命?如何讓新生兒得到更好的呵護?如何提高新生兒治療條件?……隨着科技的進步,信息傳播途徑增多,鄒永蓉獲得的信息也越來越多,但是信息獲取越多,她越迷惘。

“幾年醫生做下來,發現自己不會的東西越來越多。”

2004年,正當鄒永蓉情緒陷入低谷時,她無意中得知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和美國世界健康基金會合作了一個西部兒科醫生培訓計劃。“我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興奮了很長時間。”

但是,當年招生考試難度非常大,鄒永蓉的考試成績並不如意——面對看不懂的英文文獻,她知道自己大概率會落榜。

“我非常不甘心,於是不停給負責招生的老師打電話,向他們講述雅安新生兒科的現狀和我的想法。”鄒永蓉一心求學的真誠打動了招生老師。2004年7月,鄒永蓉取得了世界健康基金會(香港)提供的Robert W. Miller獎學金,參加爲期一年的兒童醫學健康基金會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合作項目“中國西部東北部地區兒科醫師和護士培訓計劃”,接受新生兒及新生兒重症監護(NICU)系統的專業培訓。

對於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鄒永蓉非常珍惜,找到了奮鬥的方向。“每一樣東西都是全新的,每一個知識點我都認真學習。”

鄒永蓉出色的表現贏得了大家的好評,成爲該項目5週年4名優秀學員之一,10週年和20週年優秀學員之一。

服務:輻射川西拯救更多家庭

如今,科室對早產兒的救治一年一個新突破。出生2天、腸閉鎖,這類先天畸形新生兒,隨着兒外科肖友明博士的強勢加入,再加上新生兒科全方位的圍手術期管理,都能得到良好救治,川西片區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名副其實。

說起兒外科,鄒永蓉非常佩服:“肖主任的手術能力十分了得,即使是開放性手術,傷口也僅2釐米。他還大量使用腔鏡技術,比如前不久的一例先天性膈疝患兒,就是在腔鏡下實施手術的。”

如今,在新生兒上轉率<0.5%的前提下,全市新生兒死亡率已多年<1‰,僅是四川省平均水平的1/2,全國水平的1/3。20年前,鄒永蓉天天想又不敢想的事情如今成爲現實。

在鄒永蓉的積極推動下,2004年,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病房誕生,新生兒科走上了發展之路。“我於2005年學成歸來,所學的知識剛好用在了新生兒科建設上。”鄒永蓉說,她當時還不敢把市人民醫院和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進行對比。

多年來,鄒永蓉積極爭取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世界健康基金會、兒童醫健基金會的設備、資金、技術的支持,爲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的發展助力。

“我們有20多名兒科醫護人員免費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接受培訓,技術水平和設施設備在短短几年時間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鄒永蓉說,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成爲香港兒童醫健基金會在內地資助的20家新生兒病房之一。

2008年,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建成第一批省級醫學重點專科,成爲雅安市歷史上第一個省級醫學重點專科。

2018年,鄒永蓉公派到以色列施耐德兒童醫學中心研修。“在以色列,學習到他們對細節的重視,隨時會爲一個數據討論半天,真正感受到了細節管理無處不在。”鄒永蓉說,如果說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讓她接觸到了現代新生兒醫學,建立了新生兒救治的全局觀和發展觀,那麼在以色列的學習則讓她知道該怎樣做到精細化管理。

如今,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從最初只有5張普通新生兒病牀的簡陋病區,發展到現在擁有60張病牀(其中有20張重症監護病牀)、達到國家Ⅲ級標準的新生兒科,醫療技術達到國家ⅢB水平,新生兒相關的DRG分組全覆蓋,CMI值達到全國前25%。同時還建立了標準化的危重新生兒轉運系統。

“去年,我們的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分別被送到華西、成都婦女兒童醫學中心專項進修重症超聲。”鄒永蓉說,立足雅安輻射川西戰略的實施,讓更多新生兒家庭看到希望。

多年來,鄒永蓉秉持“教學強化基礎、科研提升臨牀”的理念。在教學方面,除了每年舉辦國家級或省級醫學繼續教育項目,她還堅持深入基層開展新生兒復甦培訓,2019年該項目成爲四川省衛健委適宜技術推廣項目,輻射西昌、冕寧、甘洛、瀘定等地,顯著提高雅安及周邊區域新生兒窒息生存率,提高預後,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質量。

科研方面,她也是碩果累累。僅2023年,鄒永蓉就獲得四川省醫學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科技部中華國際交流基金會科研立項一項,現在科室還承擔了省醫學會、市科技局科研項目各一項。

關懷:讓每一個生命得到尊重

2012年,漢源縣一名新生兒出生後不久便哭鬧不止、呼吸困難,嚴重時甚至出現全身發紫的現象,隨即轉入市人民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在轉入我們科之前,他們幾乎花掉了全部積蓄,後續的醫療費用讓孩子父母一度產生放棄的念頭。”看着孩子的情況一天天好轉,可是父母積蓄已經所剩無幾,整個家庭陷入絕境。鄒永蓉瞭解情況後,幫助患兒申請了香港兒童醫健基金會雅安市新生兒綜合救治項目中的貧困新生兒救治基金。“全市有15名貧困病患新生兒得到救助。”如今,這些孩子都在健康成長中。

2023年6月20日,患兒晨晨(化名)康復出院了。看着晨晨父母抱着孩子遠去的背影,鄒永蓉頓感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呼吸衰竭、膿毒血癥、腸梗阻……2023年3月27日,晨晨出生後患上腸閉鎖等疾病,轉到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進行救治。

“只能選擇進行高位小腸雙腔造瘻術。”晨晨的病情很棘手,需要進行的相關手術對手術醫生來說是一件需要慎之又慎的事情。所幸,手術非常成功。

術後,晨晨無法靠腸道吸收營養,需要長期靜脈營養支持,並且有多少腸道能恢復正常也是個未知數,治療費用高,遠期預後無法預測。晨晨父母選擇放棄治療,帶着孩子回了老家。由於家中條件有限,晨晨的造瘻口持續有消化液流出。

得知這一情況後,鄒永蓉心急如焚,立即安排科室打電話勸說晨晨父母帶孩子到醫院治療。經過鄒永蓉和醫護人員的耐心勸說,晨晨父母抱着晨晨重返醫院接受治療。

在NICU護理團隊精心護理下,實施遠端造瘻口“腸液回輸”,晨晨的造瘻口得到良好護理,病情逐漸好轉。

在新生兒科,鄒永蓉說話做事雷厲風行,對待患兒溫柔細膩,對待同事也是一副熱心腸。

“工作上,對待年輕的醫護人員,她總是孜孜不倦地把所學傳授給大家;生活上,她又像一個大姐一位母親,體貼關懷每一個同事。”護士長王嘉英視鄒永蓉爲好姐姐、好老師。

31年來,鄒永蓉對新生兒科感悟尤其深刻——收入低、壓力大、風險高、責任重。近年來,新生兒危重患兒比例顯著增多,儘管科室建立了完善的醫療制度,也會隨時討論和覆盤各項救治措施,但現有的醫學內容並不能解決所有的疾病。每當有患兒離去的時候,鄒永蓉總會獨自在辦公室默坐良久。

孩子永遠是家庭的希望,在呵護“家庭希望”的路上——“鄒媽媽”還在爲實現自己的夢想努力着。

本報記者 周代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