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厦门遭遇台风,暴雨如注,林经理却冒着狂风暴雨,驱车将急需的材料送达我们手中,只为协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申请到国家发改委对项目的补贴。那一幕至今让我感激在心。”回忆起十几年前的场景,厦化实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方先生历历在目。

在兴业银行厦门分行林建英服务的众多企业,说起林建英,熟悉她的人都说她不仅是业务精湛的金融专家,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知心朋友”,这么多年始终扎根在企业最需要的第一线,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

“你的用心和专业,总会被客户看到”

“我们目前和国外合作伙伴研发的新材料还处在研发测试阶段。从研发到量产、从量产到铺设渠道到经营上规模,亏损预计3-5年,我们股东对此都有很明确的预计与准备,但我们充满信心,我们有优秀的团队和技术研发能力。”华懋(厦门)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时任负责人赖先生的坦诚,让林建英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专业判断。

华懋科技是国内安全气囊布龙头企业,是一家集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02年5月16日。彼时公司刚刚成立,尚未有量产的营业收入且利润为负,但产品的研发投入却需要资金的支持,于是他们想到了银行。

时任兴业银行厦门杏林支行客户经理的林建英在企业走访时,了解到该公司研发的汽车安全气囊布,既有高技术含量,更具有进口替代的价值。于是林建英与同事一道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评估,十分看好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成长潜力,为其量身定制了融资方案,为企业申请到了首笔融资。2011年公司扩大再生产,上马安全气囊布新建厂房项目和工业用布新建研发中心项目,分行联合第三方公司为企业提供赤道原则认证,给予企业1.4亿元授信额度,在努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公司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咨询与建议,推动项目建设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社会和环境效益。

“在细分领域,客户一定有比我们更深入的洞察,在与他们的互动交流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洞悉一个行业的未来。”做过10年客户经理的林建英总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她的谦逊和好学,让她在客户心中树立了专业可靠的形象。

在同事眼中,林建英总是那个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她对待每位客户都如同自己的家人,她的专业和对客户的用心,总能在细微之处流露出来。”她所在团队的一名成员说。

华懋科技从成立到成功上市,厦门分行一路相伴给予金融支持,成为公司快速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助力。同时,在一次次合作中,银企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兴业银行从福建起步,成长为一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一路走来,背后有兴业人的努力,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客户多年来的支持。在长期相伴成长中,你的用心和专业,总会被客户看到、认可,最终变成互相信赖的朋友。”服务一线,让她对“真诚服务、相伴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支持科技创新,不能单打独斗,需要营造良好生态”

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要茁壮成长,“资金流”极为重要。

“早年间,科技型企业融资有一定难度。因为银行会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抵押资产情况、现金流等,才能判定是否能贷款。但通常这类型的企业,在初创期尚不具备以上融资条件。”林建英说。

在此背景下,2012年厦门市科技局会同财政局等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大胆探索科技金融支持政策,撬动金融资金,培育科技企业,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林建英联合主打科技金融的厦门科技支行主动向厦门市科技局建言献策,并多次参与论证会,“我们的目标是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那么引入担保公司,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另一方面可以为银行分担信贷风险。”于是,在政银担齐心协力下,“财政+金融”组合拳逐渐有了雏形,分行也有幸成为2013年科技担保贷的首批合作银行。

此后,林建英所在的团队更加关注政府相关政策动向,积极对接相关主管部门,发挥兴业银行科技金融优势,当好政策建言者,“支持科技创新,不能单打独斗,需要政银合作,营造良好生态,不断完善配套的惠企政策体系,形成叠加效应”。

从主动参与创设损失分担产品,到积极推动科技、普惠、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在林建英等奋战在科技金融一线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协助创设了“科技担保贷款”、“科技保险贷”、“科技信用贷”、“增信基金”贷款、“技术创新基金”贷款,以及园区专属的火炬税易贷、厂易贷、信易贷、研发创新税易贷等一系列政银合作产品。

十余年耕耘,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不仅在科创企业覆盖率、增信贷、技术创新基金贷、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等指标上均位居辖内同业前茅,更在金融服务创新上屡获殊荣,先后获评“厦门市增信基金优秀合作机构”、“厦门市技术创新基金优秀合作机构”、“厦门火炬园区优秀合作金融机构”、“厦门市科技金融优秀合作机构”等称号,成为厦门科技金融领域的佼佼者。

“做好科技金融文章,既是重要责任,也是大有可为的舞台”

“科技型企业,本身就善于创新,处于行业发展前沿,因此,我们也需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才能更好服务科技创新。”这既是林建英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团队的期许。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2022年,厦门分行主动从网点布局、队伍建设、产品体系等多个维度出发,启动科技金融服务机制改革,在系统内率先设立科创中心。这是我们对自己的‘软硬件’升级。”林建英很清楚,客户的期待值不断提高,服务永无止境。

“3年前,同事带我去一家企业谈合作。由于是外部引荐,去之前,我们都不知道企业的具体情况。和企业主聊天时发现,尽管他是一家科技企业,但可能已有其他银行推介过科技金融相关产品,其兴趣反而不大,于是便转而聊起绿色金融,企业一下来了兴趣。”林建英回忆起这段“无心插柳”的往事仍然很欣喜。

后来,她和团队了解到企业的关联公司拥有较多的园区物业,建议企业可合作拓展屋顶光伏业务。她们不仅回答了每兆瓦的成本、各地电价及政策、项目融资成本、运营成本和回收期及利润分析,还向企业提供了目前组件价格及后续行情的判断。这样一场“短兵相接”,让她迅速赢得了企业的认可与信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行业与产品的熟稔,要感谢集团的研究赋能。总行提供了很多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比如兴业研究、兴知上有不少政策解读、行业分析或业务学习课程,为我们打造一条学习储备行业知识的快车道。有时候,我们去园区、企业宣讲前,也会在上面搜寻资料,为即将到来的交流做足准备,或者与兴业研究公司共同开展区域课题研究。”林建英表示。

在林建英看来,把握战略机遇,做好科技金融文章,既是新时代银行人的重要责任,也是大有可为的舞台。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她常说,“金融不仅是资金的流动,更是智慧与信任的传递。”因此,她带领团队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响应速度,力求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刻提供最精准的金融支持。

“朝着专业高效的目标出发,我们要在合适的时间为企业提供适合的产品,真正为企业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这样银行才能获取应有的价值回报。道理很简单,但坚持很难,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广引金融活水让科技金融之树枝繁叶茂。”这就是24年从业经历,林建英发自肺腑的心得。

正是在像林建英一样众多兴业人的努力下,兴业银行把握经济发展向“科技-产业-金融”三角循环转变大势,在科技金融大舞台上奏响了昂扬的“兴业之歌”。从2022年前瞻性布局科创金融新赛道到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持续健全特色化服务体系、创新专属化评价体系、完善差异化支持政策、提升专业化能力,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全方位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末,该行科技金融客户15.96万户,较年初增长30.61%;科技金融贷款余额8270亿元,较年初增长27.84%,其中“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贷款余额均位居股份制银行第1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