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廈門遭遇颱風,暴雨如注,林經理卻冒着狂風暴雨,驅車將急需的材料送達我們手中,只爲協助我們以最快的速度申請到國家發改委對項目的補貼。那一幕至今讓我感激在心。”回憶起十幾年前的場景,廈化實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方先生歷歷在目。

在興業銀行廈門分行林建英服務的衆多企業,說起林建英,熟悉她的人都說她不僅是業務精湛的金融專家,更是一位值得信賴的“知心朋友”,這麼多年始終紮根在企業最需要的第一線,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

“你的用心和專業,總會被客戶看到”

“我們目前和國外合作伙伴研發的新材料還處在研發測試階段。從研發到量產、從量產到鋪設渠道到經營上規模,虧損預計3-5年,我們股東對此都有很明確的預計與準備,但我們充滿信心,我們有優秀的團隊和技術研發能力。”華懋(廈門)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時任負責人賴先生的坦誠,讓林建英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的專業判斷。

華懋科技是國內安全氣囊布龍頭企業,是一家集研發、生產與銷售爲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成立於2002年5月16日。彼時公司剛剛成立,尚未有量產的營業收入且利潤爲負,但產品的研發投入卻需要資金的支持,於是他們想到了銀行。

時任興業銀行廈門杏林支行客戶經理的林建英在企業走訪時,瞭解到該公司研發的汽車安全氣囊布,既有高技術含量,更具有進口替代的價值。於是林建英與同事一道對企業進行深入調研評估,十分看好企業的科技創新實力和成長潛力,爲其量身定製了融資方案,爲企業申請到了首筆融資。2011年公司擴大再生產,上馬安全氣囊布新建廠房項目和工業用布新建研發中心項目,分行聯合第三方公司爲企業提供赤道原則認證,給予企業1.4億元授信額度,在努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同時,也爲企業提供公司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諮詢與建議,推動項目建設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獲得社會和環境效益。

“在細分領域,客戶一定有比我們更深入的洞察,在與他們的互動交流中,我也學會了如何洞悉一個行業的未來。”做過10年客戶經理的林建英總是抱着學習的心態,她的謙遜和好學,讓她在客戶心中樹立了專業可靠的形象。

在同事眼中,林建英總是那個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人。“她對待每位客戶都如同自己的家人,她的專業和對客戶的用心,總能在細微之處流露出來。”她所在團隊的一名成員說。

華懋科技從成立到成功上市,廈門分行一路相伴給予金融支持,成爲公司快速發展道路上的重要助力。同時,在一次次合作中,銀企之間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興業銀行從福建起步,成長爲一家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一路走來,背後有興業人的努力,同時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客戶多年來的支持。在長期相伴成長中,你的用心和專業,總會被客戶看到、認可,最終變成互相信賴的朋友。”服務一線,讓她對“真誠服務、相伴成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支持科技創新,不能單打獨鬥,需要營造良好生態”

對於科技型企業來說,要茁壯成長,“資金流”極爲重要。

“早年間,科技型企業融資有一定難度。因爲銀行會看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抵押資產情況、現金流等,才能判定是否能貸款。但通常這類型的企業,在初創期尚不具備以上融資條件。”林建英說。

在此背景下,2012年廈門市科技局會同財政局等相關部門、金融機構,大膽探索科技金融支持政策,撬動金融資金,培育科技企業,支持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林建英聯合主打科技金融的廈門科技支行主動向廈門市科技局建言獻策,並多次參與論證會,“我們的目標是破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那麼引入擔保公司,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融資門檻,另一方面可以爲銀行分擔信貸風險。”於是,在政銀擔齊心協力下,“財政+金融”組合拳逐漸有了雛形,分行也有幸成爲2013年科技擔保貸的首批合作銀行。

此後,林建英所在的團隊更加關注政府相關政策動向,積極對接相關主管部門,發揮興業銀行科技金融優勢,當好政策建言者,“支持科技創新,不能單打獨鬥,需要政銀合作,營造良好生態,不斷完善配套的惠企政策體系,形成疊加效應”。

從主動參與創設損失分擔產品,到積極推動科技、普惠、綠色金融的深度融合,近年來,在林建英等奮戰在科技金融一線工作人員的努力下,興業銀行廈門分行協助創設了“科技擔保貸款”、“科技保險貸”、“科技信用貸”、“增信基金”貸款、“技術創新基金”貸款,以及園區專屬的火炬稅易貸、廠易貸、信易貸、研發創新稅易貸等一系列政銀合作產品。

十餘年耕耘,興業銀行廈門分行不僅在科創企業覆蓋率、增信貸、技術創新基金貸、專精特新企業貸款餘額等指標上均位居轄內同業前茅,更在金融服務創新上屢獲殊榮,先後獲評“廈門市增信基金優秀合作機構”、“廈門市技術創新基金優秀合作機構”、“廈門火炬園區優秀合作金融機構”、“廈門市科技金融優秀合作機構”等稱號,成爲廈門科技金融領域的佼佼者。

“做好科技金融文章,既是重要責任,也是大有可爲的舞臺”

“科技型企業,本身就善於創新,處於行業發展前沿,因此,我們也需提高自身專業能力,才能更好服務科技創新。”這既是林建英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團隊的期許。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2022年,廈門分行主動從網點佈局、隊伍建設、產品體系等多個維度出發,啓動科技金融服務機制改革,在系統內率先設立科創中心。這是我們對自己的‘軟硬件’升級。”林建英很清楚,客戶的期待值不斷提高,服務永無止境。

“3年前,同事帶我去一家企業談合作。由於是外部引薦,去之前,我們都不知道企業的具體情況。和企業主聊天時發現,儘管他是一家科技企業,但可能已有其他銀行推介過科技金融相關產品,其興趣反而不大,於是便轉而聊起綠色金融,企業一下來了興趣。”林建英回憶起這段“無心插柳”的往事仍然很欣喜。

後來,她和團隊瞭解到企業的關聯公司擁有較多的園區物業,建議企業可合作拓展屋頂光伏業務。她們不僅回答了每兆瓦的成本、各地電價及政策、項目融資成本、運營成本和回收期及利潤分析,還向企業提供了目前組件價格及後續行情的判斷。這樣一場“短兵相接”,讓她迅速贏得了企業的認可與信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行業與產品的熟稔,要感謝集團的研究賦能。總行提供了很多好的學習交流平臺,比如興業研究、興知上有不少政策解讀、行業分析或業務學習課程,爲我們打造一條學習儲備行業知識的快車道。有時候,我們去園區、企業宣講前,也會在上面搜尋資料,爲即將到來的交流做足準備,或者與興業研究公司共同開展區域課題研究。”林建英表示。

在林建英看來,把握戰略機遇,做好科技金融文章,既是新時代銀行人的重要責任,也是大有可爲的舞臺。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直接關係到科技企業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佔先機。她常說,“金融不僅是資金的流動,更是智慧與信任的傳遞。”因此,她帶領團隊不斷優化服務流程,提升響應速度,力求在企業最需要的時刻提供最精準的金融支持。

“朝着專業高效的目標出發,我們要在合適的時間爲企業提供適合的產品,真正爲企業解決問題、創造價值,這樣銀行才能獲取應有的價值回報。道理很簡單,但堅持很難,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廣引金融活水讓科技金融之樹枝繁葉茂。”這就是24年從業經歷,林建英發自肺腑的心得。

正是在像林建英一樣衆多興業人的努力下,興業銀行把握經濟發展向“科技-產業-金融”三角循環轉變大勢,在科技金融大舞臺上奏響了昂揚的“興業之歌”。從2022年前瞻性佈局科創金融新賽道到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持續健全特色化服務體系、創新專屬化評價體系、完善差異化支持政策、提升專業化能力,爲科技型企業提供多元化、接力式、全方位的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截至2023年末,該行科技金融客戶15.96萬戶,較年初增長30.61%;科技金融貸款餘額8270億元,較年初增長27.84%,其中“專精特新”企業貸款、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貸款餘額均位居股份制銀行第1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