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吉林日报

王 琦

近日,《关于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决定在今年5月开展首个宣传教育月活动,全面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理念,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举措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面向全体师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包括了幼儿园、中小学,还覆盖了中职学校和高等学校,体现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连贯性。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于其未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中小学阶段,正是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职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更多的社会压力和职业选择。因此,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培养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对于他们更好地匹配职业、适应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还强调了教师培训的内容。各科教师需要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单一的课程,而要融入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整合性教育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全方位接受专业的心理教育,从而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程度。

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通知》要求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课堂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和培训。这一要求有效引导了家长树立科学的养育观念,理性对待孩子的成长预期,关注并尊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发挥好家长这个第一任教育者作用,更好地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网络舆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某一方单独作战,而是需要形成政府、学校、家长等全社会共同推动的强大合力。

启动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释放出全社会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信号。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这种关注和努力持续下去,使之成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培养出身心更加健康的时代新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