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台传媒通讯员徐 燕 徐 平

“让世界远离振/震动伤害”,位于天台县的天铁股份凭借这份承诺,用20多年时间,以坚守与创新,奠定了在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行业的龙头地位。

一季度,天铁股份走出前一年的坎坷,交出了一份瞩目的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5.96亿元,同比增长167.11%;归母净利润1886万元,同比扭亏为盈、增长313.65%。

“我们一手抓减振/震业务,一手抓新能源研发,‘双轮’驱动,跑出了‘加速度’。”该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许银斌表示,由他牵头的浙江天铁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近日成立,企业生产线将持续向“新”而行,加速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

家庭小作坊玩出“大名堂”

早在2017年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前,天铁股份就已在轨道交通领域深耕多年。

该公司董事长许吉锭以生产三角带、活络带起家,他的老家三合镇,遍地都是家庭式橡胶制品作坊。1989年,他把目光投向轨道交通行业,开始探索生产橡胶垫板的发展空间。

当别人还在以量取胜时,许吉锭就暗下决心,要做专做精,以质制胜。质量是基础,他更关注的是产品创新的前瞻性,探索走技术引领下的橡胶行业革新之路。

长年累月的出差中,许吉锭无数次被火车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吵醒,这让他对生产一种让旅途更舒适的轨道交通产品,充满了执著。

2003年,天铁股份前身浙江天铁实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专注于轨道工程橡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04年,他用橡胶道口板替代了过去不耐用、易损坏的水泥石子,研制成功第一代嵌丝橡胶道口板,成为国内主要供应商之一,推进了技术和产品的迭代更新。自此,家庭小作坊开始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挺进。

产品质量突飞猛进的关键时期,许吉锭没有止步。他定位国际一流产品,对标德国技术,以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引进MES数字化系统平台,探索以互联网工厂升级传统制造的模式,实现了在生产、技术、运营等方面专有技术的领先。

随着国家减隔震行业强制性政策出台,天铁股份着力进军建筑领域减隔震市场。目前产品已实现量产,预计年增长较去年有大幅提升。

以工匠精神打造一流产品

“天铁产品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许银斌说,在国内大部分城市轨道,在广深港高铁、兰新铁路等重大交通枢纽线路上,都有“天铁”的身影。

许吉锭清醒地认识到,模仿别人的技术,不是最终出路,必须拥有自主品牌,生产适用于我国轨道交通的隔离式橡胶减振垫产品。

许吉锭亲自领衔,带领包括轨道结构减振、高分子材料、管理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项目团队攻坚克难,重点突破国内城际轨道交通、地铁、高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近一年时间里,团队最终打破了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国内高铁、地铁减振降噪方面的技术垄断。

很难想象,这个坐落于大山中的企业,竟从产品生产者成长为标准制定者。许银斌介绍,天铁股份作为国内轨道结构减振产品类型较为齐全的供应商之一,主编、参编的国家/行业标准达11个,并根据新发布的标准制定了企业标准,包括《隔离式减振垫1000W》(Q/ZJTT 008-2015)等,已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公布。

此外,该公司登记申请的专利多达240项,也是国内应用案例较为丰富的轨道结构减振产品生产制造企业之一。

从“单一支柱”转向“双轮驱动”

抢抓新能源风口,布局发力新能源产业,拓展第二增长曲线,是天铁股份上市第二年作出的重大决策。

从2018年收购江苏昌吉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昌吉利”)60%股权起,公司正式涉足锂化物领域,相关技术瓶颈被迅速突破,在国内率先实现采用DBT技术生产无水氯化锂的技术。这一突破作为天铁股份的又一个“轮子”,使得锂化物新能源业务快速运转起来。

天铁股份总经理许孔斌说,通过全资子公司江苏昌吉利、安徽锂电以及参股公司西藏中鑫等方式,布局锂矿、锂盐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业务,加快推进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

2020年,天铁股份在江苏设立有机锂催化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有机锂系列及其下游产品的技术和应用开发。

2022年,公司年产50000吨锂盐、3800吨烷基锂系列及其配套产品项目在安徽开工。

近几年,天铁股份在锂产品深加工下游市场的技术逐渐成熟,成功搭上了下游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三大应用领域旺盛需求的“快车”。在许银斌看来,新能源行业符合国家“双碳”政策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能够极大节约国家能源,有助于驱动潜在的市场需求。

认准了这个“锂”,天铁股份放飞“锂”想,向着新的蓝海逐梦竞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