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台州日報

臺傳媒通訊員徐 燕 徐 平

“讓世界遠離振/震動傷害”,位於天台縣的天鐵股份憑藉這份承諾,用20多年時間,以堅守與創新,奠定了在軌道交通減振降噪行業的龍頭地位。

一季度,天鐵股份走出前一年的坎坷,交出了一份矚目的成績單:實現營業收入5.96億元,同比增長167.11%;歸母淨利潤1886萬元,同比扭虧爲盈、增長313.65%。

“我們一手抓減振/震業務,一手抓新能源研發,‘雙輪’驅動,跑出了‘加速度’。”該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祕書許銀斌表示,由他牽頭的浙江天鐵技術研究有限公司近日成立,企業生產線將持續向“新”而行,加速釋放新質生產力潛能。

家庭小作坊玩出“大名堂”

早在2017年登陸深交所創業板前,天鐵股份就已在軌道交通領域深耕多年。

該公司董事長許吉錠以生產三角帶、活絡帶起家,他的老家三合鎮,遍地都是家庭式橡膠製品作坊。1989年,他把目光投向軌道交通行業,開始探索生產橡膠墊板的發展空間。

當別人還在以量取勝時,許吉錠就暗下決心,要做專做精,以質制勝。質量是基礎,他更關注的是產品創新的前瞻性,探索走技術引領下的橡膠行業革新之路。

長年累月的出差中,許吉錠無數次被火車車輪與鐵軌的撞擊聲吵醒,這讓他對生產一種讓旅途更舒適的軌道交通產品,充滿了執著。

2003年,天鐵股份前身浙江天鐵實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專注於軌道工程橡膠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04年,他用橡膠道口板替代了過去不耐用、易損壞的水泥石子,研製成功第一代嵌絲橡膠道口板,成爲國內主要供應商之一,推進了技術和產品的迭代更新。自此,家庭小作坊開始向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挺進。

產品質量突飛猛進的關鍵時期,許吉錠沒有止步。他定位國際一流產品,對標德國技術,以智能化、綠色化爲導向,引進MES數字化系統平臺,探索以互聯網工廠升級傳統制造的模式,實現了在生產、技術、運營等方面專有技術的領先。

隨着國家減隔震行業強制性政策出臺,天鐵股份着力進軍建築領域減隔震市場。目前產品已實現量產,預計年增長較去年有大幅提升。

以工匠精神打造一流產品

“天鐵產品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許銀斌說,在國內大部分城市軌道,在廣深港高鐵、蘭新鐵路等重大交通樞紐線路上,都有“天鐵”的身影。

許吉錠清醒地認識到,模仿別人的技術,不是最終出路,必須擁有自主品牌,生產適用於我國軌道交通的隔離式橡膠減振墊產品。

許吉錠親自領銜,帶領包括軌道結構減振、高分子材料、管理等領域的專家組成的項目團隊攻堅克難,重點突破國內城際軌道交通、地鐵、高鐵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近一年時間裏,團隊最終打破了長期以來發達國家在國內高鐵、地鐵減振降噪方面的技術壟斷。

很難想象,這個坐落於大山中的企業,竟從產品生產者成長爲標準制定者。許銀斌介紹,天鐵股份作爲國內軌道結構減振產品類型較爲齊全的供應商之一,主編、參編的國家/行業標準達11個,並根據新發布的標準制定了企業標準,包括《隔離式減振墊1000W》(Q/ZJTT 008-2015)等,已在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的“企業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上公佈。

此外,該公司登記申請的專利多達240項,也是國內應用案例較爲豐富的軌道結構減振產品生產製造企業之一。

從“單一支柱”轉向“雙輪驅動”

搶抓新能源風口,佈局發力新能源產業,拓展第二增長曲線,是天鐵股份上市第二年作出的重大決策。

從2018年收購江蘇昌吉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昌吉利”)60%股權起,公司正式涉足鋰化物領域,相關技術瓶頸被迅速突破,在國內率先實現採用DBT技術生產無水氯化鋰的技術。這一突破作爲天鐵股份的又一個“輪子”,使得鋰化物新能源業務快速運轉起來。

天鐵股份總經理許孔斌說,通過全資子公司江蘇昌吉利、安徽鋰電以及參股公司西藏中鑫等方式,佈局鋰礦、鋰鹽的加工、生產和銷售等業務,加快推進上下游產業鏈一體化。

2020年,天鐵股份在江蘇設立有機鋰催化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啓動有機鋰系列及其下游產品的技術和應用開發。

2022年,公司年產50000噸鋰鹽、3800噸烷基鋰系列及其配套產品項目在安徽開工。

近幾年,天鐵股份在鋰產品深加工下游市場的技術逐漸成熟,成功搭上了下游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應用領域旺盛需求的“快車”。在許銀斌看來,新能源行業符合國家“雙碳”政策目標和可持續發展要求,能夠極大節約國家能源,有助於驅動潛在的市場需求。

認準了這個“鋰”,天鐵股份放飛“鋰”想,向着新的藍海逐夢競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