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青海法治报

大通县人民法院院长蒋清燕向县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情况的汇报

巡回法庭

通讯员 党韩林

诉源治理是通过对诉讼的源头控制达到基层治理的目的。能动司法理念为诉源治理更好融入基层治理提供了科学的解决路径。近年来,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切实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要求细化在工作中,诉源治理工作向上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大格局,向下将司法触角延伸至基层,形成了一套“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经验,实现矛盾纠纷的高效、实质性化解。今年第一季度新收一审民事案件同比降幅为19.73%。

经验一: 提高政治站位 积极融入党委领导的诉源治理大格局

踏准脚步“谋”,把坚持党的领导的党性强起来。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大格局,牢牢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找准在诉源治理中的职责定位,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向“党委领导、多元共治”转变,有效扭转了案件数量连续上升的困局。主动向大通县委政法委汇报诉源治理工作情况,邀请人大代表对诉源治理推进情况实地调研、开展座谈,充分听取意见建议。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座谈、旁听庭审55人次。在城关法庭设立代表委员联络室,代表委员积极参与案件诉前调解工作。全力推进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340件。

立言立行“抓”,把党组牵头抓总的行动实起来。将诉源治理作为全院中心工作来统筹谋划,专门召开全院诉源治理工作会高位推进,党组会3次专题研究部署,确保诉源治理实质推进。注重强化规范指引,制定《大通县人民法院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管理办法》《大通县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补贴发放办法》等,为诉源治理工作提供指引和规范保障。补充调解力量,公开选聘8名特邀调解员,与擅长调解工作的法官及法官助理合力开展诉前调解工作。

分层分类“查”,把防范矛盾风险的靶子树起来。依托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纠纷预警和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主动掌握薪资、物业、婚恋、商品房买卖等重点领域纠纷苗头。通过“法院+N”模式与劳动监察、妇联、城建等职能部门共同联动化解纠纷,再由人民法院进行司法确认,从矛盾预警、调处、司法确认再到实质化解,形成高效快捷的闭环式化解流程。城关人民法庭制发了我省首份《风险管控告知书》,2023年以来,针对辖区涉赘婿家庭纠纷等风险隐患共发出31份《风险管控告知书》,及时向当事人所在村民委员会、妇委会、综治办、司法所及当地派出所告知其思想动态,联动各部门做调解稳控工作,从源头管控风险。

经验二:

夯实基层基础 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

在“设计图”上起笔,诉调对接“攻难点”。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分流阀”作用,对适宜调解的民商事纠纷当事人宣传诉前调解的优势、特点,积极引导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以案件“巡回审判”为抓手,将审判庭搬到田间、地头、村委会等,巡回办案154件。针对个案、类案发生的原因开展普法宣传、以案释法,普法宣传活动42次269人次,法官现身说法,录制《北川说法》法治直播节目10期,普法短视频11部,推进矛盾纠纷在源头实质性化解。

在“施工图”上运笔,压茬排查“除盲点”。对审判执行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逐一摸底排查,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与全县20个乡镇签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协作意向书》,实现信息共享。构建“一庭两所”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人民法庭与乡镇(村)、派出所、司法所双向推送婚姻家庭矛盾纠纷290件,引入妇联共同化解家事纠纷。遇有突发情况和重大事项研判涉诉风险及时请示汇报,全力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同乡镇和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实现多元联合调处。

在“效果图”上落笔,源头减量“划重点”。法官、法官助理等深入基层,开展指导调解、排查矛盾、化解纠纷、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具体工作,针对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和共性问题,积极向有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书24份。依托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五中心”资源整合优势,发挥法院派驻人员矛盾纠纷预警和“调度”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经验三:

强化协调联动 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

搭平台、建载体、聚资源,扩大多元解纷“朋友圈”。坚持将诉源治理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持续拓展多元共治“朋友圈”,和大通县司法局设立了诉调对接工作室;和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和工商联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与消费者协会成立“消费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调解各类案件260余件。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三进工作,与各乡镇、村(社区)和网格等基层治理单位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

优管理、明职责、提质效,探索共治共建“新路径”。全院诉源治理工作总体以5个诉前调解工作室+8名特邀调解员+N个法院外部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5+8+N”模式向基层延伸。立案庭和诉调对接工作室通过调立审执“一站式”闭环服务,打造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诉讼立案、开庭审理、依法执行的全过程无缝对接,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率,使司法便民落到实处。塔尔湾法庭在辖区两镇三乡建立60个村党支部书记联络点,“创四个‘三+’工作模式 基层服务水平大提升”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四批“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少年家事审判庭采取“诉前调解+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实现“抓前端、治未病”的效果。

补短板、亮特色、促提升,培育治理品牌“厚沃土”。各人民法庭根据各自辖区矛盾纠纷特点,初步形成“一法庭一特色”的诉源治理特色品牌。城关法庭创新实行符合辖区实际和特色的“五点五步调解工作法”,全力满足群众既快又好的司法需求。塔尔湾法庭充分运用“四步法”,诉前调解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长宁法庭通过建“五个一五个抓”做好诉前调解工作。衙门庄法庭“五环解忧法”的调解方法,让诉前调解工作更高效。

经验四:

加强智慧应用 满足群众诉源治理的新需求

依托智慧法院建设,科技支撑“数字”治理。推动应用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实现本地区解纷资源全部汇聚在网上,做到调解数据网上流转,为当事人提供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在线审判、在线转立案等一站式解纷服务。在诉讼服务大厅配备诉讼服务一体机、诉状生成一体机、诉讼风险评估一体机等智能化设备,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指引类、诉讼辅助类、纠纷解决类、审判事务类等诉讼服务。打造线上“一网通办”与线下“一站服务”相结合的立体便民模式,真正让信息技术为司法服务赋能。此外,建立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平台,实现诉讼服务“不打烊”。

大力推广网上办案,解忧止分“一站”到底。全力推广应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青海网上法院、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人民法院网上保全系统、委托鉴定系统、12368热线等“互联网+”平台,引导当事人进行网上立案、网上缴费、互联网庭审、网上阅卷、证据交换、电子送达、网上保全、网上鉴定等“指尖诉讼”服务,最大范围内满足人民群众“一站式”诉讼服务的司法需求,享受到智慧法院带来的红利。2023年以来,大通县人民法院网上立案5399件,网上交费3708笔,电子送达成功18178份,网上庭审122余次,网上鉴定214件。

电子卷宗随案生成,智能管理“领跑”全省。成立卷宗扫描中心,对案件审理过程中每一个节点的案卷材料随收随扫,为法官全面掌握案件办理情全况提供支撑,同时满足当事人和律师随时随地网上阅卷等需求。在全省率先建设“智能云柜”管理系统,利用智能云柜推动电子卷宗从立案、审理、结案等各个流程环节产生的诉讼材料全部线上流转并随案扫描转化生成电子卷宗,实现纸质卷宗智能化管理,保证材料的信息安全,实现文件可追踪、记录可查询、遗失可溯源。2023年以来,利用“智能云柜”实现线上流转诉讼材料6283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