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青海法治報

大通縣人民法院院長蔣清燕向縣人大常委會作關於法院訴源治理工作情況的彙報

巡回法庭

通訊員 黨韓林

訴源治理是通過對訴訟的源頭控制達到基層治理的目的。能動司法理念爲訴源治理更好融入基層治理提供了科學的解決路徑。近年來,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切實將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要求細化在工作中,訴源治理工作向上融入黨委領導下的社會治理大格局,向下將司法觸角延伸至基層,形成了一套“源頭預防爲先,非訴機制挺前,法院裁判終局”的經驗,實現矛盾糾紛的高效、實質性化解。今年第一季度新收一審民事案件同比降幅爲19.73%。

經驗一: 提高政治站位 積極融入黨委領導的訴源治理大格局

踏準腳步“謀”,把堅持黨的領導的黨性強起來。主動融入黨委領導下的訴源治理大格局,牢牢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找準在訴源治理中的職責定位,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向“黨委領導、多元共治”轉變,有效扭轉了案件數量連續上升的困局。主動向大通縣委政法委彙報訴源治理工作情況,邀請人大代表對訴源治理推進情況實地調研、開展座談,充分聽取意見建議。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加座談、旁聽庭審55人次。在城關法庭設立代表委員聯絡室,代表委員積極參與案件訴前調解工作。全力推進司法民主、促進司法公正,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340件。

立言立行“抓”,把黨組牽頭抓總的行動實起來。將訴源治理作爲全院中心工作來統籌謀劃,專門召開全院訴源治理工作會高位推進,黨組會3次專題研究部署,確保訴源治理實質推進。注重強化規範指引,制定《大通縣人民法院特邀調解組織、特邀調解員管理辦法》《大通縣人民法院特邀調解員補貼發放辦法》等,爲訴源治理工作提供指引和規範保障。補充調解力量,公開選聘8名特邀調解員,與擅長調解工作的法官及法官助理合力開展訴前調解工作。

分層分類“查”,把防範矛盾風險的靶子樹起來。依託縣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糾紛預警和信息共享平臺,及時主動掌握薪資、物業、婚戀、商品房買賣等重點領域糾紛苗頭。通過“法院+N”模式與勞動監察、婦聯、城建等職能部門共同聯動化解糾紛,再由人民法院進行司法確認,從矛盾預警、調處、司法確認再到實質化解,形成高效快捷的閉環式化解流程。城關人民法庭制發了我省首份《風險管控告知書》,2023年以來,針對轄區涉贅婿家庭糾紛等風險隱患共發出31份《風險管控告知書》,及時向當事人所在村民委員會、婦委會、綜治辦、司法所及當地派出所告知其思想動態,聯動各部門做調解穩控工作,從源頭管控風險。

經驗二:

夯實基層基礎 促進矛盾糾紛源頭預防

在“設計圖”上起筆,訴調對接“攻難點”。充分發揮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分流閥”作用,對適宜調解的民商事糾紛當事人宣傳訴前調解的優勢、特點,積極引導當事人進行訴前調解。以案件“巡迴審判”爲抓手,將審判庭搬到田間、地頭、村委會等,巡迴辦案154件。針對個案、類案發生的原因開展普法宣傳、以案釋法,普法宣傳活動42次269人次,法官現身說法,錄製《北川說法》法治直播節目10期,普法短視頻11部,推進矛盾糾紛在源頭實質性化解。

在“施工圖”上運筆,壓茬排查“除盲點”。對審判執行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穩定因素逐一摸底排查,建立矛盾糾紛排查“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與全縣20個鄉鎮簽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協作意向書》,實現信息共享。構建“一庭兩所”矛盾糾紛化解機制,人民法庭與鄉鎮(村)、派出所、司法所雙向推送婚姻家庭矛盾糾紛290件,引入婦聯共同化解家事糾紛。遇有突發情況和重大事項研判涉訴風險及時請示彙報,全力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同鄉鎮和其他部門密切配合,實現多元聯合調處。

在“效果圖”上落筆,源頭減量“劃重點”。法官、法官助理等深入基層,開展指導調解、排查矛盾、化解糾紛、法律諮詢、普法宣傳等具體工作,針對案件審理過程中發現的苗頭性和共性問題,積極向有關部門發出司法建議書24份。依託縣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五中心”資源整合優勢,發揮法院派駐人員矛盾糾紛預警和“調度”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

經驗三:

強化協調聯動 推動矛盾糾紛實質化解

搭平臺、建載體、聚資源,擴大多元解紛“朋友圈”。堅持將訴源治理作爲系統工程來抓,持續拓展多元共治“朋友圈”,和大通縣司法局設立了訴調對接工作室;和人民銀行成立“金融糾紛調解中心”;和工商聯成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室”;與消費者協會成立“消費糾紛訴調對接工作室”,調解各類案件260餘件。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進鄉村、進社區、進網格”三進工作,與各鄉鎮、村(社區)和網格等基層治理單位常態化開展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

優管理、明職責、提質效,探索共治共建“新路徑”。全院訴源治理工作總體以5個訴前調解工作室+8名特邀調解員+N個法院外部調解組織和調解員的“5+8+N”模式向基層延伸。立案庭和訴調對接工作室通過調立審執“一站式”閉環服務,打造訴前調解、司法確認、訴訟立案、開庭審理、依法執行的全過程無縫對接,提升矛盾糾紛化解效率,使司法便民落到實處。塔爾灣法庭在轄區兩鎮三鄉建立60個村黨支部書記聯絡點,“創四個‘三+’工作模式 基層服務水平大提升”案例入選最高人民法院第四批“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 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典型案例。少年家事審判庭採取“訴前調解+家庭教育指導”模式,實現“抓前端、治未病”的效果。

補短板、亮特色、促提升,培育治理品牌“厚沃土”。各人民法庭根據各自轄區矛盾糾紛特點,初步形成“一法庭一特色”的訴源治理特色品牌。城關法庭創新實行符合轄區實際和特色的“五點五步調解工作法”,全力滿足羣衆既快又好的司法需求。塔爾灣法庭充分運用“四步法”,訴前調解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長寧法庭通過建“五個一五個抓”做好訴前調解工作。衙門莊法庭“五環解憂法”的調解方法,讓訴前調解工作更高效。

經驗四:

加強智慧應用 滿足羣衆訴源治理的新需求

依託智慧法院建設,科技支撐“數字”治理。推動應用人民法院在線調解平臺,實現本地區解紛資源全部匯聚在網上,做到調解數據網上流轉,爲當事人提供在線調解、在線司法確認、在線審判、在線轉立案等一站式解紛服務。在訴訟服務大廳配備訴訟服務一體機、訴狀生成一體機、訴訟風險評估一體機等智能化設備,爲當事人提供訴訟指引類、訴訟輔助類、糾紛解決類、審判事務類等訴訟服務。打造線上“一網通辦”與線下“一站服務”相結合的立體便民模式,真正讓信息技術爲司法服務賦能。此外,建立24小時自助訴訟服務平臺,實現訴訟服務“不打烊”。

大力推廣網上辦案,解憂止分“一站”到底。全力推廣應用人民法院在線服務、青海網上法院、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人民法院網上保全系統、委託鑑定系統、12368熱線等“互聯網+”平臺,引導當事人進行網上立案、網上繳費、互聯網庭審、網上閱卷、證據交換、電子送達、網上保全、網上鑑定等“指尖訴訟”服務,最大範圍內滿足人民羣衆“一站式”訴訟服務的司法需求,享受到智慧法院帶來的紅利。2023年以來,大通縣人民法院網上立案5399件,網上交費3708筆,電子送達成功18178份,網上庭審122餘次,網上鑑定214件。

電子卷宗隨案生成,智能管理“領跑”全省。成立卷宗掃描中心,對案件審理過程中每一個節點的案卷材料隨收隨掃,爲法官全面掌握案件辦理情全況提供支撐,同時滿足當事人和律師隨時隨地網上閱卷等需求。在全省率先建設“智能雲櫃”管理系統,利用智能雲櫃推動電子卷宗從立案、審理、結案等各個流程環節產生的訴訟材料全部線上流轉並隨案掃描轉化生成電子卷宗,實現紙質卷宗智能化管理,保證材料的信息安全,實現文件可追蹤、記錄可查詢、遺失可溯源。2023年以來,利用“智能雲櫃”實現線上流轉訴訟材料6283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