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市场监管部门查处茶叶过度包装 ——

包装“瘦身”,为何需政府持续用力

□ 本报记者 洪叶 许愿

5月21日是“国际茶日”。今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将于2025年3月1日起实施。在“国际茶日”来临之际,记者探访茶叶包装情况。

茶叶过度包装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扭曲了茶叶市场发展。去年9月1日起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对包装层数、包装成本等作了明确规定。针对茶叶过度包装问题,第2号修改单对茶叶包装相关要求进行调整。例如:包装层数由“不得超过四层”调整为“不应超过三层”;将茶叶及相关制品细分为“紧压茶”和“其他茶叶及相关制品”,规定紧压茶商品必要空间系数(下称“k值”)为9,其他茶叶及相关制品k值为13;包装不应使用贵金属和红木材料;等等。

5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天福茗茶华采天地店,店内售卖的茶叶礼盒包装各有特色,有坛装、罐装、小纸盒装,包装普遍都在两到三层。店员刘忠先介绍一款陶瓷罐装西湖龙井礼盒,浅绿色陶瓷罐内部有20个独立小包装茶叶,100克茶叶价格为1600元。

记者走访发现,市面上大部分茶叶礼盒都已“瘦身”,每袋3克至10克的小包装茶叶居多。

茶叶包装“瘦身”背后,是我省多部门深化协同配合,强化有效监管的结果。此前,省发改委会同省工信厅、住建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邮政管理局制定《江苏省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到2025年,基本形成全链条治理商品过度包装的工作体系,为治理商品过度包装工作提供重要指引。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茶叶协会刊发《茶叶过度包装修改建议及合格包装示例》,提出修改外包装尺寸、更换内包装规格的意见,并以图文形式加以辅助说明。

近日,为持续推动茶叶过度包装专项治理工作走深走实,防止过度包装现象反弹回潮,省市场监管局开展茶叶过度包装治理“回头看”行动,通过暗访等形式重点对曾下达过《责令改正通知书》的经营主体全覆盖式复查,确保落实到位。

“这些包装都是空的吗?这样可能会不符合茶叶包装空隙新规的要求。”4月29日下午,南京市鼓楼区市场监管局江东分局执法人员在检查时发现,辖区内兰馨苑食品销售中心店内存放着一些茶叶空包装盒供消费者选择,现场并未发现包装好的茶叶在售,该局已责令其将茶叶包装下架。

扬州市场监管局执法监督局局长李昕介绍,市场总体情况良好,此前发现问题的商品均已主动对照国家标准要求更换新包装,但有3家生产企业使用的4款新包装盒由于设计问题,导致包装空隙率存在轻微误差,执法人员现场给予整改指导,并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其整改到位后再继续销售。

截至目前,全省共检查茶叶经营户4566家、茶叶商品23144件,发现违法经营户74家、违法商品数212件。省市场监管局执法稽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执法人员还重点对第2号修改单中的最新要求进行宣贯,并要求生产经营者严格遵守法律和国家标准的规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而在一些商家看来,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也有难以执行到位之处,“第2号修改单中针对松散型茶叶调整了空隙率k值,‘注k’中将太平猴魁、白牡丹、白毫银针等11类茶叶k值定为20,不够科学和严谨。”江苏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江苏鑫品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镇表示。

王镇解释,例如,以白叶一号为原料加工制作的产品遍及全国,有天目湖白茶、安吉白茶等。以黄化系列品种加工制作的黄金芽等系列产品,在外形、风格上都与安吉白茶类似,却不在“注k”之列,面临包装受限问题。建议对我国六大基本茶类按照工艺结合外形风格归类总结,以适应全国不同茶产区绿茶产品系列“同类不同名”的现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