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市場監管部門查處茶葉過度包裝 ——

包裝“瘦身”,爲何需政府持續用力

□ 本報記者 洪葉 許願

5月21日是“國際茶日”。今年3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批准發佈《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國家標準第2號修改單,將於2025年3月1日起實施。在“國際茶日”來臨之際,記者探訪茶葉包裝情況。

茶葉過度包裝帶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扭曲了茶葉市場發展。去年9月1日起實施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對包裝層數、包裝成本等作了明確規定。針對茶葉過度包裝問題,第2號修改單對茶葉包裝相關要求進行調整。例如:包裝層數由“不得超過四層”調整爲“不應超過三層”;將茶葉及相關製品細分爲“緊壓茶”和“其他茶葉及相關製品”,規定緊壓茶商品必要空間係數(下稱“k值”)爲9,其他茶葉及相關製品k值爲13;包裝不應使用貴金屬和紅木材料;等等。

5月8日,記者來到位於南京市建鄴區的天福茗茶華採天地店,店內售賣的茶葉禮盒包裝各有特色,有壇裝、罐裝、小紙盒裝,包裝普遍都在兩到三層。店員劉忠先介紹一款陶瓷罐裝西湖龍井禮盒,淺綠色陶瓷罐內部有20個獨立小包裝茶葉,100克茶葉價格爲1600元。

記者走訪發現,市面上大部分茶葉禮盒都已“瘦身”,每袋3克至10克的小包裝茶葉居多。

茶葉包裝“瘦身”背後,是我省多部門深化協同配合,強化有效監管的結果。此前,省發改委會同省工信廳、住建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郵政管理局制定《江蘇省進一步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到2025年,基本形成全鏈條治理商品過度包裝的工作體系,爲治理商品過度包裝工作提供重要指引。省農業農村廳聯合省茶葉協會刊發《茶葉過度包裝修改建議及合格包裝示例》,提出修改外包裝尺寸、更換內包裝規格的意見,並以圖文形式加以輔助說明。

近日,爲持續推動茶葉過度包裝專項治理工作走深走實,防止過度包裝現象反彈回潮,省市場監管局開展茶葉過度包裝治理“回頭看”行動,通過暗訪等形式重點對曾下達過《責令改正通知書》的經營主體全覆蓋式複查,確保落實到位。

“這些包裝都是空的嗎?這樣可能會不符合茶葉包裝空隙新規的要求。”4月29日下午,南京市鼓樓區市場監管局江東分局執法人員在檢查時發現,轄區內蘭馨苑食品銷售中心店內存放着一些茶葉空包裝盒供消費者選擇,現場並未發現包裝好的茶葉在售,該局已責令其將茶葉包裝下架。

揚州市場監管局執法監督局局長李昕介紹,市場總體情況良好,此前發現問題的商品均已主動對照國家標準要求更換新包裝,但有3家生產企業使用的4款新包裝盒由於設計問題,導致包裝空隙率存在輕微誤差,執法人員現場給予整改指導,並下達責令改正通知書,要求其整改到位後再繼續銷售。

截至目前,全省共檢查茶葉經營戶4566家、茶葉商品23144件,發現違法經營戶74家、違法商品數212件。省市場監管局執法稽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執法人員還重點對第2號修改單中的最新要求進行宣貫,並要求生產經營者嚴格遵守法律和國家標準的規定,切實履行主體責任。

而在一些商家看來,相關部門出臺的政策也有難以執行到位之處,“第2號修改單中針對鬆散型茶葉調整了空隙率k值,‘注k’中將太平猴魁、白牡丹、白毫銀針等11類茶葉k值定爲20,不夠科學和嚴謹。”江蘇省茶產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祕書長、江蘇鑫品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鎮表示。

王鎮解釋,例如,以白葉一號爲原料加工製作的產品遍及全國,有天目湖白茶、安吉白茶等。以黃化系列品種加工製作的黃金芽等系列產品,在外形、風格上都與安吉白茶類似,卻不在“注k”之列,面臨包裝受限問題。建議對我國六大基本茶類按照工藝結合外形風格歸類總結,以適應全國不同茶產區綠茶產品系列“同類不同名”的現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