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破解农民融资难 两年投放2.39亿元——

乡村“顾问团”撬动资金流向大山深处

本报记者 曹政

五月的平谷山区绿意葱茏。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邻近天云山、梨树沟小镇等热门景区的昊丰源度假村5天接待了上千位游客,收入颇丰。

为了迎接今年的春暖花开,度假村负责人武素玲从去年冬天就开始筹备扩建。她算了一笔账,从院落改造到装修得花几十万元。可是,对不太富裕的农民来说,该去哪儿筹钱呢?

武素玲没往别处想,第一时间拨通了老熟人赵利虎的电话:“能不能再贷一笔钱。可我们去年那笔钱才还了不到一半,能行吗?”

如果是她自己到银行柜台申请贷款,通过的可能性极低。一般情况下,银行贷款更看重抵押物、贷款企业的经营资质和偿还能力。但武素玲的民宿属于个体工商户,没有公司营业执照,自家宅基地上的房子也没有像城市房产一样的“大红本”。

“村民办民宿普遍经济基础薄弱,够不上银行放贷标准。但我们应该看未来的发展前景。”赵利虎是北京123位农村金融顾问之一,常年奔波在农民和银行之间,更懂两边的顾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营主体了解不够,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信贷调查也更困难;村民对金融产品缺乏了解,农业本身风险高、收益低也导致融资难、融资贵。

为了破解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不均衡的问题,2022年本市率先在平谷区试点建设北京市农村金融服务顾问体系,所形成的经验又在密云等区进行推广。承担该体系建设的北京市农交所已扎根农村多年,形成了市、区、镇、村四级服务网络,很快就招募起一个懂农情、知农意、解农困的“顾问团”。

既然是农村金融顾问,首要工作就是帮助想致富、愿发展的农民筹到钱。十几年前,武素玲一家开办农家院,最初有点简陋,只将家里闲置的两间房收拾成客房。但一家人格外努力,生意越来越好,逐渐扩建了好几个院子。每次扩建,她都会提前找赵利虎帮忙办理融资担保。

与人们熟悉的房贷、车贷不同,农民申请经营性贷款增加了北京市农担公司作担保的环节。农业担保公司扎根农村、了解农业,能更准确把握风险;有了担保,银行也就更愿意贷款给农民。

担保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如何帮助农民选择合适的贷款产品也很关键。以武素玲所在的平谷区为例,十几家银行提供了近百种信用贷款,利率、年限、还款方式等都不尽相同,普通农民很难从其中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

这就考验赵利虎“百里挑一”的能力了。要选一款合适的贷款产品,首先得真正了解农民的实际情况。他成天在平谷山区奔波,与武素玲一家结识了近10年,对这家民宿的经营情况门儿清。每次接到贷款申请,他都会从手里掌握的各家银行贷款产品中筛选出最合适的几套方案,反馈给武素玲进行选择。

“他懂我们农民,不忽悠我们,也不给我们埋坑!”用武素玲的话说,赵利虎是“自己人”。她解释,民宿户想要申请利率低的贷款,有时候顾及不到还款方式。但赵利虎会建议在利率低的基础上还要选择还款灵活的,因为民宿户经营多变,一旦生意好了、多赚了钱就可以先多还一些贷款,后续利息就能少一点。

这正是农村金融顾问的擅长之处。普通老百姓对金融专业术语不太理解,他们在解释贷款方案的时候会直接“翻译”成大白话——“贴息就是政府给补一部分利息”“银行流水就是银行卡、微信账户来来往往的钱”,让人一听就明白。

金融顾问们一边服务农民,一边反向培训金融机构,让机构更了解农村。针对农村金融顾问们收集的来自一线“带热乎气儿”的需求,北京市农交所、北京市农担公司等金融机构还专门创新研发出“农场保”等多款适配产品,将更多资金引入大山深处。

过去两年,北京市农村金融顾问累计服务了1163个农业经营主体,满足了302户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累计投放信贷金额合计2.39亿元。北京市农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金融服务顾问体系助力实现金融服务下沉、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后续将继续推行、不断完善。

今年1月,武素玲拿到了25万元贷款后就开始对院落进行改造装修,赶在旅游高峰期前顺利完成升级。历经多次融资支持和一家人的精心打理,她家民宿已从最初的两间客房增加到了55间客房,换上了全棉四件套、智能马桶、按摩花洒。眼看着民宿的生意越来越好,武素玲对美丽乡村的未来也越来越充满信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