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IPO日報

原創 吳鳴洲

今年4月12日,資本市場第三個“國九條”出臺。其中明確提出,加快形成應退盡退、及時出清的常態化退市格局。

4月30日,滬深交易所正式發佈相關退市規則,完善財務類、重大違法類、規範類和交易類四類強制退市指標。

而伴隨着退市新規的正式推出、以及2024年年報的發佈,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因觸碰監管紅線而遭到風險警示,“披星戴帽”“退市警報”的情況頻頻發生。

截至5月22日收盤,A股ST類公司(含ST股和*ST股,下同)已經達到180家,其中*ST公司數量爲95家,ST公司數量爲85家。

IPO日報發現,已有部分公司在退市新規的作用下,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或其他風險警示。

與此同時,2024年至今,已有9家公司完成退市,16家公司鎖定退市命運,退市公司數量相較往年又有所提升。

來源:張力

近百家公司被ST

此次退市制度改革,進一步嚴格強制退市標準,對重大違法強制退市、財務類退市、交易類退市、規範類退市等四類退市指標優化完善,科學設置重大違法退市適用範圍,嚴格沒有投資價值公司的認定標準,同時拓寬多元退出渠道。

在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方面,調低財務造假觸發退市的年限、金額和比例,即便達不到退市標準,只要被行政處罰的,也要實施ST風險警示。

具體來看,一方面,凡是行政處罰認定財務造假的,無論金額大小,均需被實施ST;另一方面,造假金額比例年限達到一定程度的,將被強制退市。此次修訂將現有“連續2年造假金額5億元以上且超過50%的指標,調整爲1年造假2億元以上且超過30%,連續2年造假3億元以上且超過20%,連續3年及以上造假三種情形。

據此,原退市標準無法出清的單年大額造假、多年連續造假公司,將被強制退市。

規範類退市方面,將資金佔用、內控審計意見、控制權長期無序爭奪等納入規範類退市情形,增強規範運作的強約束。

財務類退市方面,加大績差公司淘汰力度。將滬深主板公司財務類退市指標由“淨利潤或扣非淨利潤爲負+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改爲“利潤總額、淨利潤或扣非淨利潤爲負+營業收入低於3億元”,即將營業收入指標由1億元調升至3億元,並在虧損指標中增加利潤總額爲負的考察維度。

交易類退市方面,完善市值退市指標,將主板3億元市值退市指標提升至5億元,旨在加大市場化公司出清力度,並繼續堅持不同板塊差異化的標準設置。

受退市新規影響,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5月1日至5月22日,新規後已有96家上市公司被實施ST。如將時間線拉長,這一數據將更加龐大,4月1日至今已有170家上市公司被實施ST。

已有公司受新規影響

IPO日報發現,已有部分公司在退市新規的作用下,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或其他風險警示。

2024年5月12日晚,三家上市公司先後公告稱,因之前的年報存在虛假記載,公司股票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股票簡稱被ST。這三家公司分別是海峽創新、匯金股份、特發信息。

具體來看,2018年5月,海峽創新取得好醫友實際控制權,將好醫友納入海峽創新合併報表範圍。2020年11月,海峽創新喪失對好醫友實際控制權,並不再將好醫友納入合併報表範圍。

2018年至2019年,好醫友爲擴大營收規模,通過虛構或虛增會診諮詢服務,虛增其營業收入,並安排第三方主體配合空轉資金。上述行爲導致海峽創新2018年年報虛增營業收入7533.69萬元,佔當期披露金額的12.49%;2019年半年報虛增營業收入4712.27萬元,佔當期披露金額的17.17%。

而匯金股份是2021年年度報告虛增利潤總額1524.52萬元,佔更正前利潤總額的22.42%,具體包括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計算錯誤、未按已披露的會計政策計提信用減值損失等,且未及時披露公司時任董事、總經理郭俊凱被留置的情況。

特發信息的財務造假則是源自收購子公司特發東智。

特發東智爲完成業績承諾,通過跨期調節營業成本、虛構業務等方式,虛增收入、虛增或虛減營業成本和利潤。

2015年至2019年,特發東智通過少計或延遲入賬客售料採購款、跨期調節營業成本的方式虛減或虛增營業成本。其中,2015年至2018年分別虛減營業成本1039.33萬元、9173.46萬元、5624.61萬元、1162.92萬元,2019年虛增營業成本6494.77萬元。

2019年,特發東智通過僞造採購訂單和相關物流單據等方式,虛構與深圳市友華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終端有限公司銷售業務,虛增營業收入3.28億元、營業成本2.84億元,虛增利潤總額4386.71萬元。

特發東智上述行爲導致特發信息2015年度至2018年度利潤總額分別虛增1039.33萬元、9173.46萬元、5624.61萬元、1162.92萬元,2019年度利潤總額虛減2108.06萬元,佔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比例分別爲8.17%、34.74%、16.58%、3.29%、5.33%。

可以看出,上述三家公司的年報均存在虛假記載。

而在最新發布的退市規則中,增加了適用於財務造假的其他風險警示制度(ST)指標。

根據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載明的事實,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報告財務指標存在虛假記載,尚未達到退市標準的,實施其他風險警示。

此外,證監會還對銜接規則作出說明:自新規則施行之日起,上市公司收到中國證監會相關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的,適用新規則中關於虛假記載其他風險警示情形的規定。新規則施行前收到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載明公司披露的年度報告財務指標存在虛假記載,但在新規則施行後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的同樣予以適用,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對公司股票交易實施其他風險警示。

上述三家公司均於5月收到了監管層下發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這意味着,這三家公司將適用於新規則中關於虛假記載其他風險警示情形的規定,也因此被ST。

匯金股份證券部人士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4月30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發佈了《股票發行上市審覈規則》,新規發佈即實施,匯金股份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如果匯金股份在4月30日之前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可能也不會被ST。

ST公司股價大跌

除了虛假記載,退市新規在其他方面的規定也在持續發威。

例如,退市新規在規範類退市方面新增了控股股東資金佔用退市情形。

退市新規明確指出,公司被控股股東及其關聯人非經營性佔用資金的餘額達到2億元以上或者佔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淨資產絕對值的30%以上,被證監會責令改正但未在要求期限內完成整改的,依序停牌2個月,實施退市風險警示2個月後退市。

5月10日晚間,ST摩登、ST紅太陽、ST華鐵、*ST中利、ST浩源、*ST深天、ST長康、ST三聖、*ST信通等9家公司相繼披露收到責令改正措施決定的公告。這9家公司被控股股東非經營性佔用大額資金,監管部門要求相關公司在6個月內清收佔款。滬深交易所火速下發關注函,要求涉事公司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切實整改到位,維護上市公司及中小股東利益。

此外,退市新規還對公司分紅提出要求。

新規顯示,如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淨利潤爲正值,且合併報表、母公司報表年度末未分配利潤均爲正值的公司,其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於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年均淨利潤的30%,且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於5000萬元,其股票將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

該規則將於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首次“最近三個會計年度”指2022年度至2024年度,所涉及的公司仍有時間改善公司分紅情況。

4月16日,證監會在就分紅和退市有關問題答記者問時表示,以2020-2022年度數據測算,滬深兩市可能觸及分紅不達標準的公司數量約80多家。

國盛證券通過對上市公司2023年年報統計分析,經篩選後,超過100家上市公司的分紅暫時不達標。這些公司亟待在2024年加大分紅力度、提高股東回報。否則,新規落地後可能被實施風險警示。

受退市新規影響,近期,不少ST公司股價表現均有所下滑。

5月6日,ST股迎來跌停潮,板塊內近60只個股跌停。其中,ST聆達、ST銀江、*ST保力等6只創業板股跌停(-20%),ST陽光、ST美吉、ST聯絡等50多股跌停(-5%)。

5月7日,A股ST板塊又有超60只個股砸上跌停板,其中剛剛“披星戴帽”的*ST巴安、*ST銀江連續兩日20CM跌停,*ST保力跌超19%,*ST開元跌超15%,*ST美尚再跌超10%,市值僅剩1億元。ST先鋒、ST聆達跌超6%。

截至5月22日收盤,不考慮停牌公司,A股股價在1元以下(不包括1元)的公司有8家,分別是*ST美吉、ST陽光、ST富通、*ST高升、*ST易連、ST愛康、*ST巴安、正源股份。

1元-1.5元股價個股有43家,其中鵬都農牧、ST迪馬報收1.01元,中銀絨業報收1.01元、ST德豪和ST億利報收1.05元,ST聯絡報收1.07元。值得一提的是,自4月29日開始,ST聯絡已經連續收穫多個跌停。如再跌停2天,公司股價將跌破1元。

此外,股價在1.5元至2元線之間的公司超70家。

退市公司增加

在公司股價持續下滑之際,已有不少ST公司觸發面值退市。

5月8日,*ST美尚披露,因4月8日至5月8日連續20個交易日的股票收盤價均低於1元,將被交易所強制退市。*ST美尚的股價最終定格在了0.13元,總市值不及0.9億元。

5月13日,ST中南披露,收到終止上市事先告知書:因ST中南的收盤價在4月3日至5月8日連續20個交易日均低於1元,觸及股票終止上市情形,擬被交易所終止股票上市交易。

5月15日,*ST世茂披露,4月12日至5月15日,公司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於1元,觸及交易類退市指標。同日,其收到上交所下發的擬終止公司股票上市的事先告知書。

5月16日,*ST保力公告,4月15日至5月16日,股票收盤價連續二十個交易日低於1元,已觸及交易類強制退市情形,將被深圳證券交易所終止上市交易。

截至5月22日,今年已有9家公司完成退市,16家公司鎖定退市。

去年同期則是有6家公司完成退市,今年退市公司數量又有增長。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共47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強制退市44家。

在9家已經退市的公司中,退市博天和新海退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其餘7家均是觸及面值退市。

在16家鎖定退市命運的公司中,6家公司觸及面值退市情形,10家公司觸及財務類退市情形。

具體來看觸及財務類退市情形的10家公司,*ST左江、*ST碳元、*ST商城3家公司因2023年淨利潤爲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並且公司2023年年報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審計意見,交易所擬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ST同達、*ST太安、*ST中期、*ST園城4家公司因2023年年報被審計機構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交易所擬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ST新紡因2023年年報被審計機構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並且2023年末的淨資產爲負值,鎖定退市;*ST越博、*ST三盛則因公司未在法定期間內披露2023年年報,交易所擬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ST民控、*ST美盛、*ST美尚、ST中南、*ST世茂、*ST保力等6家公司則是因觸及或將觸及“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均低於1元”情形,鎖定了交易類退市情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