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尹明亮 王凯 孙佳琪 济南报道

在山东大学图书馆,有一批特殊的馆藏,它们有的经历了千百年风霜,泛黄的纸页里讲述着岁月的故事。有的曾经历炮火洗礼,几经波折,见证了民族的崛起。他们中还有许多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藏书人,页码中承载了文化的传承。它们一起构成了山东大学图书馆31万余册件的古籍文献收藏,这也是山东高校图书馆中最大规模的中国古籍馆藏资源。

国家珍贵古籍87部

不少是从战火中走来

与山东大学图书馆832万册件的纸质文献馆藏相比,31万余册的古籍文献收藏数量看上去似乎占不到多大的比例,但在百廿山大,这些古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就有87部。无论是古籍收藏的数量,还是入选国家珍贵名录的数量,在国内高校中都能名列前十。

“对山东大学图书馆来说,这些古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也享受着特别的保护。”说起山东大学的古籍收藏,图书馆馆长赵兴胜如数家珍。

走在恒温恒湿的特藏书库,古朴的纸香味似乎从历史中穿越而来,各色古籍颇有满目琳琅之感。

这里收藏有明清民国时期许多著名藏书大家的图书。如毛氏汲古阁、朱彝尊曝书亭、黄丕烈士礼居、阮元文选楼、杨以增海源阁、傅增湘藏园、王献唐双行精舍等的藏书,这里均有。

“这些古籍保存至今殊为不易,其中很多在抗日战争中几经波折,最后才回到了山东大学。”赵兴胜介绍,在抗战爆发后,山东大学曾经先后分三批将学校的图书、仪器、案卷等进行转移,其中最多的第二批837箱运至浦口后,因南京失陷,全部丢失。所幸最珍贵的一批图书辗转到了四川,在抗战结束后,总共有90箱图书又回到了复校后的山东大学,其中包含线装书5000多册。

在山东大学如今的馆藏中,那90箱图书所占比例已经很小,但这里的每一本其实都有它的传奇经历。

“现有的馆藏中有不少是海内孤本,如《郑襄敏公赤牍》十九卷、《柳堂遗集》十三卷、《双鱼编》六卷、《幸鲁宝翰》九卷等,每本书都值得细细地去研究。”赵兴胜说。

从纸张到文字

古书里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在山东大学古籍馆藏中,每一本古书都讲述着不同的历史。作为孤本的《郑襄敏公赤牍》十九卷是山东大学收藏的代表性古籍之一,这是一本明万历三十五年刻本,刻印年代离作者郑洛去世只相隔了数年的时间,“穿越”到数百年后的今天,它的每一页纸都是历史的符号。

“郑洛长期主政西北边镇,对大明西北边疆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此书收入明万历二年至二十八年郑洛与内阁、六部、督抚官员等往来信函,对于考证明代西北边疆重要事件及边疆政策具重要学术价值。”赵兴胜介绍。

翻开馆藏的清抄本《山海经》十八卷,历任藏书人在书中留下的痕迹也讲述着一个特别的故事。此书原为清人据季振宜所藏宋本所抄,版本价值极高。后辗转被湘潭人黄笃恭收藏于听天命斋,1904年,黄笃恭客死上海后,所藏图书面临散佚,当时著名的藏书家王礼培因自己无资购买,于是劝同为藏书家的叶德辉购买,并说有书商欲购去转卖到日本,叶德辉却说,“我不能为中国办海防。”无奈之下,王礼培便购买了这一本《山海经》,后来叶德辉欲借此本校书,王礼培讽刺道:“倘不办海防,君安所得此书以校哉!”后来,王礼培也无奈售出此书,并作跋记录此事,还发出了“尚在中土”的感叹。

“古书里的故事讲也讲不完,每一本书都有着不同的故事。”赵兴胜说,在山东大学图书馆,除了这些孤本古籍,金石拓片和明清地方志也是学校古籍收藏的特色,对于书法、艺术以及历史研究来说,这些古籍的价值都不可估量。

“以地方志为例,这里收藏了几乎国内全部省份的省志,绝大多数的州志,在国内图书馆中,算得上是比较全的了。这些地方志对于历史研究以及明清社会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翻开每一本书,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赵兴胜说。

不少图书来自名家捐赠

“有人传承下来,再老的书都是活的”

在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几位博士正对学校馆藏的丁山先生所捐赠的文献进行研究。作为曾经在山东大学任教的著名学者,丁山先生去世前留下遗言,要将他的5000多册藏书捐给山东大学。于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丁山先生去世后,他的家属将藏书分多次从他的安徽老家运到了山东大学图书馆。

“这些图书都是老先生做研究时使用的,其中有些做了批注,对后来的研究者来说这也是一种传承。”在赵兴胜看来,古籍特藏库里虽略显阴冷,但这里的古籍却是有温度、有情谊的。

“在馆藏的图书或古籍中,一代代老学者捐赠的数量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图书不是个人的财富,而是一种文脉的传承,有人传承下来,再老的书都是活的。”赵兴胜说。

1946年,经历了抗战停办之后,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著名物理学家周钟歧担任复校委员会主任,当时百废待兴的学校图书不多,周钟歧把自己的一些藏书捐给了学校。

著名历史学家卢振华、考古学家郭宝钧、哲学史家庞朴……岁月如烟,斯人已逝,但他们曾经收藏的图书也都在山东大学图书馆里留了下来。而就在前两年,学校退休教师张吉周、赵淑梅夫妇也向图书馆捐赠了古籍31种149册。

“捐书的并不止这几位老教授,虽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他们不约而同的延续着这种传承,也正是他们的奉献构建了百廿山大图书馆藏的底蕴。”赵兴胜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