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三部门近日印发《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和《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其中《规范条件》从企业布局、工艺装备、产品质量与管理、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安全生产、劳动者权益保障、消费者权益保障等七方面提出要求。

《规范条件》及《管理办法》,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到正式发布,用了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反映出有关部门的办事效率颇高,也说明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强化行业规范管理,为电动自行车安全保驾护航,是当务之急。

我国是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大国,目前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其中除了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创新研发能力较弱外,就是产品的安全性能问题。电动自行车已成为人们出行的常备工具,随着使用场景和需求增多,其安全问题也愈发凸显。

一方面,电动自行车引起的火灾事故多发且呈上升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相关火灾2.1万起,较2022年上升17.4%。

另一方面,市场上出售的有关产品,包括蓄电池、充电器、头盔等配件质量参差不齐,还存在电池盒篡改、电源适配与合格证参数不一致等情况,既给消费者选购带来困扰,更埋下安全隐患。

在此背景下,出台文件,强化行业规范管理,不仅有助于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充换电、报废回收等各环节安全水平,更可望从根本上保障产品的安全,让消费者买得舒心、用得放心。

值得一提的是,《规范条件》要求企业加强经销商管理,督促经销商抵制提高蓄电池电压容量、解除限速等违规行为,鼓励企业开展对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控管理;《管理办法》要求企业开展自查,定期向行业主管部门提交上年度自查报告。

电动自行车安全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关联多方。除了产品本身的质量安全,正确的操作使用同样重要,决不能以为产品安全了,就可以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电动自行车骑行安全知识的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公众对电动自行车隐患的认知已有明显的进步。期待以此为开端,让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水平迈上更高台阶。

□张国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