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荊門日報

本報評論員 王茜

5月17日,南開大學體育部在其微信公衆號上發文稱:近日,體育部接到同學反映,有人在網絡上發佈代跑信息,這種行爲已經嚴重擾亂了學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秩序,影響特色馬拉松項目的順利進行。體育部高度重視,並向公安部門做了彙報,尋求幫助。在此,我們再次呼籲同學們誠信跑步,如有違規行爲,一經發現嚴肅處理。(據澎湃新聞)

高校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爲目標的初衷無疑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從相關報道中發現,包括南開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在內的高校均發現部分學生存在利用外掛軟件假跑、騎車代跑、找人替跑等不誠信行爲。想讓學生誠信鍛鍊,除了呼籲和在防止作弊上“嚴防死守”,還要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

面對學生種種作弊和不誠信行爲的情況,有必要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這些學生會對體育運動產生牴觸和厭惡情緒,甚至不惜花錢作弊呢?筆者以爲,根本原因是因爲高校的體育鍛煉常常會變爲一種關乎學分、成績的強制性運動,帶有“強制性”的措施難免會引起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於是這類運動在學生眼中就成了令人“頭大”的任務和累贅,導致學生難以用一種輕鬆的心態好好感受運動的快樂。

其實,運動形式本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的興趣、體質、特長均有不同,又何必侷限於跑步這一種方式?與其強制打卡,高校不如轉變思路,創造充滿活力的運動環境,提供更多運動場地和器材,讓學生真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引導學生在多元嘗試中自由探索,並逐漸養成自主運動、科學運動的習慣。

近些年,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在不少社交媒體平臺,運動類、養生類博主的知識性內容都頗受年輕人歡迎。比如有人會每週都跟着劉畊宏、帕梅拉等線上教練打卡運動,有人能每日早起跟練八段錦,還有人對那些有助於減脂增肌、自己的理想燃脂心率等內容展現出濃厚興趣。這些健康常識,爲何不能有機嵌入學校課程之中呢?例如前不久,北大的“減肥課”走紅網絡,三分之一的學生減重5%以上,半數腰圍降低至少5公分,有人最多減了30斤,在評論區,網友們紛紛喊話北大分享線上課程鏈接“求旁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融入日常教學,在學校倡導健康生活理念,以公益課、遊戲等互動方式,增強體育教學的趣味性,用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們增強鍛鍊的內生動力。當明白自己爲何鍛鍊時,也就能更加主動、科學地投入運動之中了。總之,要想真正讓大學生加強鍛鍊,養成運動的好習慣,需要高校多花些心思和耐心,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