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與西安市碑林區南門小學聯合舉辦的“‘博悟·探祕——沿着絲路去旅行’雙師課堂”之尋夢陽關課程在南門小學開課,來自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博物館的60名社教工作者走進學校現場觀摩館校合作教育課程展示。

本次課程通過5G直播形式進行,西安市碑林區南門小學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市第三小學的百餘名學生共同參與課程學習,他們跟隨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瞭解絲綢之路上的陽關故址,深刻感受古人對友情的珍視,對離別的哀愁與不捨,以及對家國天下的深切關懷。

課堂上,西安市碑林區南門小學的語文老師從詩詞的詩韻和詩意引入,使學生們感受西出陽關的艱難。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的教育員帶領學生沿着漢長城尋找陽關故址,體會漢代將士和商人遠離故土、翻山越嶺西出陽關的決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博物館的教育員則從經陽關“入關”帶入和“出關”帶出的物資,通過文物解讀絲綢之路爲西域帶去的文明之光。同時,南門小學的6位學生攜帶“通關文牒”現場表演了出關的儀式和程序,加深學生們對陽關關隘功能的理解。

本次課程對標小學語文課程,通過圖片、誦讀與情景表演等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深入瞭解陽關這座重要關卡造就的一種雄渾、雄健的文化氣度,從而深刻理解詩歌蘊含的豐富邊塞韻味和古人的胸襟與情懷,感悟中國人團結一心的凝聚力和強健的民族脊樑。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自2021年以來,與西安市碑林區南門小學深度合作,率先在全省開啓首個雙師課堂,由博物館教育員與學校教師共同完成授課,同時以 5G 直播的形式,使博物館教育資源突破地理時空的限制,讓遠離博物館的鄉村學校和學生共享博物館教育資源。三年來相繼推出“博悟·搏藝——漢代體育運動雙師課堂”“博悟·四季——文物中的二十四節氣”“博悟·典故——藏在文物中的成語故事”系列課程,這是漢陽陵博物院近年來不斷實行“謀劃長遠、教育引領、整合資源、創新發展”辦館理念,積極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的有效舉措,也是博物館牽手學校,協同育人的優秀案例。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馬虎振(漢景帝陽陵博物院供圖)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相關熱詞搜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