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 赵芳 杨袁鑫 陈晓艳

40年前,在一片荒滩上,连云港播撒下希望的火种;40年后,这里崛起书香校园,挥洒着创业的激情。作为连云港市第一所以应用学科为主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中国第七所以海洋大学命名的高等学府,江苏海洋大学与沿海开放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见证了连云港这座城市跨越发展的铿锵步履,满足了这座城市对创新人才的渴求、对海洋科技的尊重,点燃了城市腾飞的激情和力量。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的连云港,百业待兴。人才短缺成为横亘在连云港行进道路上的一道难题:当时的连云港高等教育力量薄弱,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

1984年,中央作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策,连云港成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同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为振兴苏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决定在苏北创办一所以应用学科为主的省属综合性大学。“连云港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迫切需要一所综合性大学来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无论如何也要把这所大学争取到连云港。”时任连云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龚来宝带着“市里协调解决办学土地、所有教职工及家属的户口、就业和就学”等优惠政策,立下军令状:不成功不回家。

1985年5月,原国家教委在筹建淮海大学的基础上批准正式成立淮海工学院,意味着连云港从此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所本科院校。之后,时任北大校长丁石孙、江苏省省长顾秀莲和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顾问,大家汇聚连云港,为这所初生大学“添砖加瓦”。

“1989年6月,我从中国矿业大学硕士毕业,读的是企业管理。想到连云港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不管是以后工作环境还是发展机会,对于我们来说肯定是非常不错的,所以一毕业我就来了。”从老家安徽来到连云港工作,江苏海洋大学吴价宝教授回想起与该校的初次碰面,“当时来到学校的最直观感受,可以说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片荒滩中屹立着几处平房,周围还都是芦苇荡,我不像是来教书的,更像是来拓荒的。”

“我刚来工作的时候,全校上下教职工就100多人,学生也就几百人。”吴价宝说。从千亩荒滩到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校舍6万多平方米,教学实验用房2万多平方米,满足容纳2000多名学生办学要求,淮海工学院的拓荒只用了8年时间。但很快,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

“1997年,为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部开展了高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在这之前我们学校没有参加过,虽然我们高度重视,但结果并不好。经过了一年整改,我们才通过。”彼时的吴价宝已是经济管理系主任,这次的评估让他意识到,办好学校必须紧紧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它是有一把尺子来衡量评估的,一切都不能含糊。2007年,教育部再次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开展评估。“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一次我们全校老师24小时守在电话旁,随时配合专家组,有时候半夜都会接到电话提供相关材料。”吴价宝感慨,每一次评估都是为了让学校有所提升、变得更好,再辛苦大家依旧饱含热情。

江苏作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海洋大省,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却没有一所“海”字号大学。创建江苏海洋大学,能填补江苏没有独立设置海洋大学的空白。而淮海工学院原本就具有工科背景,在海洋药物、水产品加工、海洋信息技术和港口物流等学科方向,与地方相关产业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原国家海洋局、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教育厅对学校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019年6月10日,教育部致函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淮海工学院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这一更名对于我们老师来说非常鼓舞信心,不仅使学校名称更具吸引力,也使我们在海洋科学领域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吴价宝说,“我们的办学特色是‘扎根淮海、面向黄海、辐射沿海、走向深海’,在对接海洋强国战略中找准了坐标和方位。”

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和共建“一带一路”,江苏海洋大学紧密对接区域海洋新兴产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省优势学科“海洋科学”三期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正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海洋工程类“新工科”人才,海洋智能装备研究中心获批省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海洋科考船、海上综合试验平台等重大涉海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如今的江苏海洋大学,正全力打造以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水产养殖学等专业为龙头,其他涉海专业为主体的涉海专业集群。

“学校更名前,我研究的领域是不明确的、不固定的,甚至充满变数。但现在不同了,我正在往涉海领域钻研,平时带着学生研究了非常多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相关课题。”现兼任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的吴价宝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我们这所大学在未来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时光流淌,这所寄托着连云港百姓期望、诞生在沿海开放大潮中的大学,正以更加自信和成熟的姿态站在新起点上,充分发挥地处滨海城市的区位优势,勇立潮头,打通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