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 趙芳 楊袁鑫 陳曉豔

40年前,在一片荒灘上,連雲港播撒下希望的火種;40年後,這裏崛起書香校園,揮灑着創業的激情。作爲連雲港市第一所以應用學科爲主的省屬綜合性大學、中國第七所以海洋大學命名的高等學府,江蘇海洋大學與沿海開放的時代脈搏同頻共振,見證了連雲港這座城市跨越發展的鏗鏘步履,滿足了這座城市對創新人才的渴求、對海洋科技的尊重,點燃了城市騰飛的激情和力量。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初期的連雲港,百業待興。人才短缺成爲橫亙在連雲港行進道路上的一道難題:當時的連雲港高等教育力量薄弱,沒有一所綜合性大學。

1984年,中央作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決策,連雲港成爲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同年,江蘇省委、省政府爲振興蘇北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決定在蘇北創辦一所以應用學科爲主的省屬綜合性大學。“連雲港作爲首批沿海開放城市,迫切需要一所綜合性大學來提高城市綜合實力,無論如何也要把這所大學爭取到連雲港。”時任連雲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龔來寶帶着“市裏協調解決辦學土地、所有教職工及家屬的戶口、就業和就學”等優惠政策,立下軍令狀:不成功不回家。

1985年5月,原國家教委在籌建淮海大學的基礎上批准正式成立淮海工學院,意味着連雲港從此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所本科院校。之後,時任北大校長丁石孫、江蘇省省長顧秀蓮和一批國內外著名學者擔任顧問,大家匯聚連雲港,爲這所初生大學“添磚加瓦”。

“1989年6月,我從中國礦業大學碩士畢業,讀的是企業管理。想到連雲港是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不管是以後工作環境還是發展機會,對於我們來說肯定是非常不錯的,所以一畢業我就來了。”從老家安徽來到連雲港工作,江蘇海洋大學吳價寶教授回想起與該校的初次碰面,“當時來到學校的最直觀感受,可以說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一片荒灘中屹立着幾處平房,周圍還都是蘆葦蕩,我不像是來教書的,更像是來拓荒的。”

“我剛來工作的時候,全校上下教職工就100多人,學生也就幾百人。”吳價寶說。從千畝荒灘到完成基本建設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校舍6萬多平方米,教學實驗用房2萬多平方米,滿足容納2000多名學生辦學要求,淮海工學院的拓荒只用了8年時間。但很快,新的挑戰又接踵而至。

“1997年,爲了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教育部開展了高校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在這之前我們學校沒有參加過,雖然我們高度重視,但結果並不好。經過了一年整改,我們才通過。”彼時的吳價寶已是經濟管理系主任,這次的評估讓他意識到,辦好學校必須緊緊以人才培養爲中心,以教學質量爲生命,它是有一把尺子來衡量評估的,一切都不能含糊。2007年,教育部再次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開展評估。“有了第一次的經驗,這一次我們全校老師24小時守在電話旁,隨時配合專家組,有時候半夜都會接到電話提供相關材料。”吳價寶感慨,每一次評估都是爲了讓學校有所提升、變得更好,再辛苦大家依舊飽含熱情。

江蘇作爲一個經濟較爲發達的海洋大省,擁有近千公里海岸線,卻沒有一所“海”字號大學。創建江蘇海洋大學,能填補江蘇沒有獨立設置海洋大學的空白。而淮海工學院原本就具有工科背景,在海洋藥物、水產品加工、海洋信息技術和港口物流等學科方向,與地方相關產業形成緊密合作關係。基於這樣的時代要求,原國家海洋局、江蘇省人民政府、江蘇省教育廳對學校創建江蘇海洋大學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2019年6月10日,教育部致函江蘇省人民政府,同意淮海工學院更名爲江蘇海洋大學。“這一更名對於我們老師來說非常鼓舞信心,不僅使學校名稱更具吸引力,也使我們在海洋科學領域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吳價寶說,“我們的辦學特色是‘紮根淮海、面向黃海、輻射沿海、走向深海’,在對接海洋強國戰略中找準了座標和方位。”

圍繞“海洋強國”戰略和共建“一帶一路”,江蘇海洋大學緊密對接區域海洋新興產業,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省優勢學科“海洋科學”三期項目順利通過驗收,馬卡洛夫海洋工程學院正致力於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複合型海洋工程類“新工科”人才,海洋智能裝備研究中心獲批省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立項建設,海洋科考船、海上綜合試驗平臺等重大涉海項目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如今的江蘇海洋大學,正全力打造以海洋技術、海洋科學、水產養殖學等專業爲龍頭,其他涉海專業爲主體的涉海專業集羣。

“學校更名前,我研究的領域是不明確的、不固定的,甚至充滿變數。但現在不同了,我正在往涉海領域鑽研,平時帶着學生研究了非常多海洋經濟和海洋文化的相關課題。”現兼任江蘇省海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的吳價寶說,“隨着時間的推移,相信我們這所大學在未來將取得更大的成績。”

時光流淌,這所寄託着連雲港百姓期望、誕生在沿海開放大潮中的大學,正以更加自信和成熟的姿態站在新起點上,充分發揮地處濱海城市的區位優勢,勇立潮頭,打通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爲加快建設高水平應用研究型海洋大學,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