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印度,僧人都是託鉢乞食,釋迦摩尼佛立下規矩,託鉢要本着平等的原則,挨家挨戶乞食,不挑貧富,不挑食物。

印度僧人託鉢乞食可以喫肉,佛教傳到中國後自耕自食還不準喫肉

  因爲不挑食物,託鉢乞食到哪一家,就喫哪一家的飯,施主佈施給什麼飯,出家人比丘或比丘尼就喫什麼,沒得選擇。託鉢乞食有一定的隨機性,人家不可能預先給你準備好,肯定是當時做的什麼飯,就給你喫什麼,所以有些時候會是肉食。面對別人的佈施,如果你還挑三揀四,未免惹施主不愉快。

  好在釋迦摩尼佛那時候並不禁止弟子們喫肉,而是給僧人們制定了一個便宜法門,那就是允許比丘和比丘尼喫三淨肉。何謂三淨肉,第一、眼不見殺,即沒有親眼看見動物臨死的悽慘景象;第二、耳不聞殺,即沒有親耳聽到動物被殺死的聲音;第三、不爲己所殺,即不是自己所殺;不是自己授意別人所殺;也不是別人爲了自己而殺的。

印度僧人託鉢乞食可以喫肉,佛教傳到中國後自耕自食還不準喫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佛法初入東土時,並沒有不食肉戒,不食肉戒源於在位期間大興寺塔、半生致力於弘揚佛法的梁武帝。孟子曰:“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梁武帝研讀佛經,把佛經裏不殺生的慈悲思想,與儒家的仁道結合起來,他認爲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僅僅是不殺生戒,不能令一些以屠殺爲生的人減少殺戮,只有不食衆生肉,纔是徹底的戒殺。於是他不僅自己不食肉,還要求國家祭祀也要戒殺,用蔬菜果品代替原來的豬牛羊等。平日裏,命太醫不得以蟲、畜入藥。並提倡全民喫素,強制推行僧人持不食肉戒,這種慈悲觀不僅是對印度佛教戒律的重大發展,而且也極具濃重的中國特色。

印度僧人託鉢乞食可以喫肉,佛教傳到中國後自耕自食還不準喫肉

  如此一來,使得佛教託鉢乞食的傳統,在中國無法繼續傳承,一方面是不食肉戒導致的。另一方面,所謂“天下名山僧佔多”,由於受道教風水理論的影響,寺塔道場大多建立在深山老林之中,和尚也不方便下山化緣。那麼和尚的生活來源就要依賴朝廷的賞賜和一些貴族施主的供養。

  依賴於朝廷的賞賜,必然使得佛教漸漸淪爲被政府控制的宗教,教義方面也逐漸傾向於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如此一來,正法面臨着沒落的威脅。

印度僧人託鉢乞食可以喫肉,佛教傳到中國後自耕自食還不準喫肉

  大唐高僧懷海得道後,便開山說法,自立禪院,率衆修持,實行僧團之農禪生活。並立下《百丈清規》,其中的最可貴處在於寺院經濟方面的規定:僧衆應飲食隨宜,務於勤儉,全體僧人均須參加勞動,“上下均力”,懷海自己起到帶頭表率的作用,親領四五百人嚴規修道,同甘苦,共患難。每次勞動,懷海“凡日給執勞,必先於衆”。有一次負責管理勞務的執事僧見他年紀太大,便將他的勞動工具藏了起來,意在讓他休息。懷海四處找工具不得,就拒絕喫飯,直到工具被髮還。懷海就以這樣的方式嚴格執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規。《百丈清規》的制定,使得僧人能夠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勞作生活,不再依賴於別人,更無需再依附於統治階級。而懷海禪師的叢林制度,也以其物質基礎鞏固了梁武帝時倡導制定的不食肉戒。

本文來自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者/不文

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