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川大海,不敌你心有波澜 | 意外

嗨~你好,我是兜~

作为一个搞艺术的公司,其实我们也一直秉持要“由内而外”地搞艺术~在意外艺术内部,就有着“一月一画”的主题桌面文化

根据每月设定的不同主题,有自主选择,或是HR小姐姐贴心配置的主题名画。比如“梵高生日会”的梵高作品,比如“落选者沙龙”(印象派落选)的印象派作品等等等等。

刚换下的主题,就是“你最喜欢的一幅画”。而我的这张,就来自弗里德里希——《雾海上的漫游者》,长这样:

▲ 办公桌的《雾海上的漫游者

一张在我看来,说得上是“背影杀”的作品。你可能会想反驳,明明这是一张看不清正脸,都不知道颜值能有几分的背影,万一转头是个如花,那可怎么办?

别担心,今天还就带你看看,弗里德里希的“背影杀”,能有多“杀”?

稍微了解点艺术圈的,可能都知道,但凡是艺术家,多半手头都能有好些自画像,更不要说像是梵高、伦勃朗等人,一生的自画像都是几十张开始起跳,恨不得让后世的人们,都来看看自己的“青春纪念册”。

但今天要聊的这位弗里德里希

▲ 德国 弗里德里希(1774~1840年)

一生的作品里,自画像没多少,却偏偏有成打的背影(风景)照,而且还都不是他自己的……在不同的绘画生涯里,他笔下的背影,还有着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

弗里德里希早期“背影杀”的典型作品是这样子的:

▲ 弗里德里希《海边的修道士》 1808-1810年

你没看错,这个背影真的只有这么。如果没有特别指出来,估计还以为是根枯树……一眼看去,七分天空,一分大海,还有两分陆地,这就是这张画的全部了。才发现,人在大自然面前能有多么渺小,自然的辽阔只会将你包于其中。

修道士背对着我们,而面向自然,也融于自然。有人说,弗里德里希将自己,当成了那位独自站在海边的修道士,面对茫茫自然,限于无言沉思,越是敬畏,而越是渺小。

这是他最早的“背影杀”。与其说是“背影杀”,倒不如说是“自然杀”,来自“背影”和自然的对话。

紧接着,“背影杀”不再只是当初那个单个人的秀场,TA有了小伙伴,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背影轮廓。

▲ 左下为《海上的日出》1822年;右上为《海边的两个男人》1830年

还是一样的风景,这回换成了海上日出。背影们齐齐坐在画中央的岩石上,眺望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尽管他们似乎相对无言,只是望着同一个方向,痴痴地望着日出。

但他们却开始有了自己的位置,打破了那原本主宰着全部的大自然,获得画外我们的目光注视。

那曾经形单影只的背影,此刻也有了别人的陪伴,尽管其实大家都一样,也只是个背影,成了“背影”和别人的对话。

在多个背影的同一时期,弗里德里希还创作了另一款背影——那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被放到最大化的背影。

比如我被彻底“杀”到的《雾海上的漫游者》。

▲ 弗里德里希《雾海上的漫游者》 1818年

山顶怪石嶙峋,显得格外危险。而这位“背影”,左手插在裤兜,右手拿着手杖。如果你再仔细看,会发现他的左脚是往前踩高了一步,右脚则撤后支撑着整个身子。

▲ 《雾海上的漫游者》局部放大图 1818年

就跟我们去爬山一样,气喘吁吁登上了山顶,看着周围前所未见的风光,终于是能歇口气缓缓的状态一样,那种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所有美景一览无余的舒畅感,想来就是这位漫游者此刻的心情。

尽管我们常常觉得,只有通过人脸才能看到明显的识别信息,甚至各种微妙的信号,比如我们常常会说到的微表情。可当漫游者只是露出个背影“,面对”着我们时,在他的举手投足中,也依然能够“看”出他的心情,甚至脑补此刻他的脸上,该会是多么酣畅淋漓的表情。

于是,也有很多人说,这个背影,其实正是画家本人。

▲ 《工作室里的弗里德里希》 1812年

(身形是不是有那么点“像”呢?)

当时的弗里德里希,才娶上美娇娘。相比之前他孤身一人如隐士般过活,抑郁症不时复发散发出的孤僻,固执的气息,此时的他,才真的可以说是沾上了点人间烟火,过上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

再加上前段时间,弗里德里希刚刚被选上了学院院士,相当于是获得官方认可,只要不出意外,基本上能翘个二郎腿,坐等订单上门。可以说,弗里德里希是家庭事业双丰收,当上院士娶了老婆,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了。

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说,弗里德里希被西方的批评家们称为“烹调大师”,因为他的风景画,全部是在画室中完成的。他笔下的风景,是自己心中的风景。

所以,当他创作出这样一幅登顶的“巨大”背影时,不禁引人遐想——这漫游者,正是他自己。他画着自己,和自己的“背影”对话。

▲ 《雾海上的漫游者》局部放大图 1818年

越过漫游者的肩头,我们看向画面的内部,直至他面对的深邃的远方。

山谷的浓雾缭绕,远方的山,露出山尖脊背,融于漫天云海中,不知隔着多远的距离。起风了。风吹动他的发丝,吹动雾海翻涌,吹动心底不曾停息的波澜。

▲ 《雾海上的漫游者》局部放大图 1818年

他看向了远方的高山,更是看向他心底的远方,那份始终不安分的向往,向往成为专职教授,向往德国主题和服装的风格选择获得人们的认可,向往有一天,能占据人类艺术的一个巅峰……

可回想弗里德里希的一生,虽称不上是默默无闻,却也算不上得志。对祭坛画的改革画法被嗤之以鼻,想升职挣个铁饭碗被拒,文艺界对他的画作反应也只是平平。当他离开后,更几乎直接被世人遗忘。直到其诞生120周年纪念展,弗里德里希才又受到人们的瞩目。

此刻的登顶,是艺术生涯里的小高潮。拥有自己远方的弗里德里希,选择背对着世界,保持他的姿态,保持他的坚守。

弗里德里希说,“当他们和我的信念作对时,我是不会屈从于所谓时代要求的。我会给自己织一道茧,让别人也来织吧。我就将之交给时间,看看它会变成什么:夺目的蝴蝶,或是蛆虫的空壳。”

这是我被背影“杀”到的原因,是来自弗里德里希背影的姿态,是他用“背影杀”,“杀”回了自己的选择。那股无法停息翻涌的雾海,来自弗里德里希心底不安分的波澜,对远方的向往。每当看到这张画,总会忍不住想到那句诗说的,“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一个背影。”

那漫游者,是他,是我,也是你。

▲ 《太阳照常升起》剧照

我们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我们说,“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

我们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在诗和远方的寻找中,我们终于还是要面向着远方,留给世界一个背影,不安分地任心涌波澜。

这世间有不绝的风景,再美的山川大海,只要不是你心底的那抹,就只是人间美景。可只有那心底的波澜,才是最终指引你寻找,向前,不知疲倦奔向远方的起点,尽管最后留给世界的,只是一个背影。

可你知道的,那背影,终将站成伟岸,也终将站成骄傲。

<END>

你的背影留在了哪里?

你的远方,

又将去向何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