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稱,富士康旗下的夏普已經收購了東芝的PC業務。但目前這一消息並未得到當事人夏普中國官方回應。此前夏普中國曾明確表示,將收購東芝旗下個人電腦(PC)業務。

富士康在電子消費領域的又一跨國收購,在轉型路上攻堅的一步。富士康曾借人工成本低的紅利穩坐代工廠中的老大哥。隨着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代工者的身份不再是之前場景。富士康轉型之下的業務創新勢在必行了!

代工起家的富士康優勢不再,收購日企能否助其轉型?

據稱,夏普收購東芝PC的整筆交易在4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6億元。繼收購夏普後的第二家日本企業。但目前消息並未得到雙方官方說明。

早在2010年,夏普退出了電腦市場,業界認爲,夏普此次再度涉足電腦領域,是新東家富士康的轉型計劃之一,夏普將深度涉足到全球筆記本產業鏈和生態系統中。 

代工起家的富士康優勢不再,收購日企能否助其轉型?

有着“筆記本之父”稱號的東芝,曾造出全球第一臺筆記本電腦,2011年,東芝筆記本的發貨量曾達到1750萬部,獲得8.8%的全球市場份額。隨着筆記本市場繁榮到飽和加之蘋果電腦的衝擊,東芝在和競爭對手的較量中優勢不再。2017年,東芝筆記本的發貨量下跌到了不足100萬臺,市場份額跌到了0.6%。東芝的個人電腦業務在截至3月的財年中銷售額爲1673億日元,虧損96億日元。不過,東芝筆記本擁有成熟品牌和口碑影響力也許是富士康選擇收購的理由。可獲得一條在筆記本電腦市場擴大影響力的快速通道。

要知道富士康爲蘋果公司供應產品外也爲其他全球品牌組裝個人電腦。但在筆記本代工行業中,富士康的地位並不突出。2017年,富士康代工469萬檯筆記本只佔全球筆記本代工規模的2.8%。

據悉,每組裝一臺iPhone手機,富士康的流水線只有不到4.5美元微薄利潤。富士康2016年收入爲新臺幣4.356萬億元(合1363.8億美元),同比下滑2.81%,這也是該公司自1991年上市以來年度營收首次下滑。此外,員工關係問題也是焦灼狀態。工廠工作時間過長、工資低、培訓不足等現象都是現存的問題。

代工起家的富士康優勢不再,收購日企能否助其轉型?

1988年,郭臺銘在深圳創辦了一家名爲“富士康海洋精密電腦插件廠”,隨後20多年,富士康迅速成長爲全球最大電子產品製造商。2012年,富士康的進出口總額爲2446億美元,佔中國內地的4.6%;旗下的15家企業入選中國出口200強。《財富》評選的全球500強裏躍居第43位。坐享優惠政策和低人工成本的紅利,富士康承接着各路高科技公司一波又一波的訂單,從筆記本電腦到蘋果手機,從數碼相機到LED照明。隨着我國經濟轉型,世界地位升級,土地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使依靠低成本賺錢的外向型企業壓力倍增。2008年下半年,富士康轉盈爲虧,稅後虧損2086萬美元。從2010年起,富士康加快了對內地的投資步伐。重慶、成都、鄂爾多斯、鄭州、廊坊等地的廠區,或投入使用,或開始注資。同時,富士康規劃壓縮深圳廠區的員工規模。從沿海到內陸,富士康的每一次轉移都是爲了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然而,富士康必須面對的現實是,內地的勞動力成本都在提高,廉價的勞動力已經難覓蹤跡。

富士康另外一個重要轉型方向是工業互聯網。在今年的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上,郭臺銘高調宣稱,工業互聯網將是中國工業的出路,也是整個實體經濟的機遇。富士康集團旗下相關企業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也於本月在國內正式上市。

針對工業互聯網,目前最流行的一個看法就是用機器人替代人工勞動。目前,富士康一名工人的用工年成本大約在5萬元左右,而一臺普通機械臂的購置成本只有10萬元左右。一臺機械臂一般可以替代3-4名工人。

歸根結底,代工起家的富士康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自主品牌,儘管有夏普,但領域畢竟侷限在電視,富士康未來何去何從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