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伊利方面委託律師提起訴訟,關於伊利被造謠的事件正式進入司法程序。然而,關於此事的網絡討論仍在繼續。值得注意的是,伊利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和普通股民們也開始發聲,他們自發力挺伊利,要求法律嚴懲造謠者,並提出了“我們的損失誰來賠?”的憤怒之問。

造謠者請注意,廣大投資者正喊你來賠錢!

造謠者請注意,廣大投資者正喊你來賠錢!

投資者的憤怒是有道理的。3月26日,關於伊利的謠言發出後,造成伊利股價大幅波動,比當天最高市值蒸發了130多億,投資者損失慘重。事實上,伊利在資本市場長期表現出色,投資伊利的股民也大都獲得了可觀的收益,他們當然不希望這樣一支績優股毀在謠言上。“我們的股票損失找你算帳!”通過網絡,他們對造謠者表達自己的不滿。

隨着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媒體平臺的豐富多樣,造謠的成本變得非常低。就像一位股民說的那樣,別有用心的人張張嘴、動動筆,企業就會蒙受巨大損失,相應的投資人就可能賠到哭。由於受衆普遍有一種“獵奇”心理,所以對名人的內幕非常關注,再加上輿論經常情緒化、非理性,很容易被帶節奏,所以網上經常會出現各種“神轉折”,但是就算企業通過正面發聲闢謠了,也很難徹底消除影響。

另一方面,企業、特別是一些上市公司一般也不願意與“小編”們糾纏,因爲訴訟成本太高,回報又太低,很多企業更願意通過“私了”的方式解決,這就更給很多人造成了“小媒體、大記者”的錯覺,使造謠成了一些人獲利的手段,同時也成爲商戰中攻擊對手的武器。而知名企業和企業家自然成了造謠的重災區。除了伊利之外,還有很多企業和企業家中槍。

比如2015年,某微信公衆號發了一篇名爲《王健林:淘寶不死,中國不富,活了電商,死了實體,日本孫正義坐收漁翁之利(薦讀)》的文章,冒用王健林名義惡意誹謗、污衊淘寶網及網購電商。這篇文章逼得萬達不得不訴諸法律,才解決了此事。2016年底,曹德旺接受採訪時說了一句實話,卻被演繹成“曹德旺要跑”的話題。所以,娃哈哈的宗慶後曾經非常無奈地說:“我們沒有什麼其它困難,最大的困難是網絡謠言給我們造成的。”

柳傳志曾說,企業家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中國能發展到今天的程度,企業家功不可沒。但是,企業家更多的精力本來應該是把企業做強做大,但是由於“被失聯”、“被調查”、“被邊控”等問題,不得不動用企業寶貴的資源去處理,其實是對社會是巨大的損失。

造謠者請注意,廣大投資者正喊你來賠錢!

以伊利爲例,這次的謠言已經對企業品牌形象和領導者的個人聲譽都造成了負面影響。儘管伊利在事發後第一時間報案併發布公告,但是股市的波動造成投資者真金白銀的損失,卻很難挽回了。尤其是很多小散戶,抵抗風險能力越差,這次波動甚至影響到了日常生活。“賠的我啊,這個長假啊,真是恨得心裏難受。”一位投資者在網上的留言中這樣寫到。

根據法律,造謠者可能面臨行政、刑事和民事三種指控,對於情節輕微的可能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拘留和相對較低的罰款。而對於情節嚴重的,即“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另外,受傷害的一方還可以提起民事賠償訴訟,以伊利案爲例,不僅伊利方面可以要求賠償,受損失的股民也一樣可以要求賠償。

隨着伊利方面拿起法律武器對造謠者及幕後黑手進行反擊,很多投資者也表示,要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在股市中的損失。可以想象,對於造謠者,這筆賠償一定會是天價,但在不少投資者看來,“總不能就這麼算了”,必須讓造謠者付出代價。

謠言止於智者,在如今互聯網時代或許已經不夠用了,必須讓謠言止於法律。對於每一個人,在造謠之前,還是仔細掂量一下能否承受可能付出的法律代價;而對於爲了一己私利的惡意造謠者和幕後黑手,則必須嚴懲,絕不姑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