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大師天地欄目介紹

在學琴的過程中,對古典音樂史,古典音樂作曲家的瞭解和認知不可或缺,越到程度深的時候越考驗一個人音樂上的全面性,只有對作曲家和音樂史有了深入的理解,你的演奏纔會更具思想性和生命力。如果你還沒有行動,不如從這裏開始入門吧!

今日作曲家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絃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着深遠影響,因此被尊稱爲樂聖。

簡介

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被尊稱爲樂聖。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祖籍佛蘭德。自幼跟從父親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十七歲那年,波恩宮廷資助他去維也納,也就是在這時與莫扎特有了短暫接觸。1792年,經過海頓的指引,再次到音樂之都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他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田園交響曲》;序曲《哀格蒙特》;鋼琴曲《悲愴》、《月光曲》、《暴風雨》、《熱情》、《黎明》等等。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一位頗具創造性的作曲家。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爲“維也納三傑”。他和米開朗基羅、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生都經歷了各種苦難坎坷,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根據他們的人生寫成了《名人傳》。

當貝多芬19歲的時候,法國大革命爆發,給貝多芬帶來自由、平等、博愛的希望。

從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這是耳聾的前兆。貝多芬26歲時聽力開始減弱,中年失聰。他創作的音樂作品有《月光奏鳴曲》、《C小調第5交響曲》等。

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創作《費黛里奧》也在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舉行了首演。貝多芬被後人認爲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他的《英雄交響曲》充滿了激情。他的《第九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已經成爲歐盟的盟歌了。

貝多芬一生坎坷。二十六歲時聽力漸漸衰退,四十五歲時耳朵完全失聰,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是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裏,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爲共和理想而奮臂吶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啓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爲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以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九《合唱交響曲》最爲著名),歌劇《費黛里奧》等等。

天才降生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無爲、嗜酒如命,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倍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貝多芬是7個孩子中的第2個,因長兄夭亡,貝多芬成了長子。在大部分時間裏,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從沒對家庭和氣過,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喫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還把自己的名字給了他。但是當小貝多芬3歲生日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裏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裏。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裏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牀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纔算完。爲了使他看上去像一個神童,父親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儘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着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像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歎。

音樂神童

他的母親第一次嫁給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這種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從小就有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把他培養成爲一個像莫扎特那樣的音樂神童的願望,從小就逼着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他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芬從4歲起就整天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八歲時的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8歲時貝多芬首次登臺,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爲第二個莫扎特,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跟隨大師學藝

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擔任了管風琴師尼福(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尼福學習音樂。尼福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尼福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尼福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 。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剛開始的時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讓他演奏音樂,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裏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爲訊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啓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儘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爾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鬥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鬱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爲自由和幸福而鬥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採》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爲他的“英雄年代”。

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但是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的心無時不充滿熱情,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着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但是不解風情的朱列塔·圭恰迪爾太不理解他崇高的靈魂。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爾與伽侖堡伯爵結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

創作交響曲

他從灰暗中走出來,寫出了明朗樂觀的《第二交響曲》。之後更多更好的音樂在他的筆下源源不斷的湧現。《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還有優美動聽、洋溢着歡樂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絢麗多彩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

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纔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峯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着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誌着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着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後十年當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鉅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羣衆性的一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羣衆護送着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着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採(1791-1827)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着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纔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爲聽衆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鬥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着人們,鼓舞着人們的鬥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偉人辭世

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終於嚥下最後一口氣,原因是他患了肝臟病。在他臨終前突然風雪交加,雷聲隆隆,似乎連上天也爲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去世而哀悼!貝多芬的葬禮非常隆重,有兩萬多人自動跟隨靈柩出殯,遺體葬於聖麥斯公墓裏。而一年之後,舒伯特去世。按照其遺願葬於貝多芬墓旁,終生未婚。

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先生只在人世間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管絃樂幾十首:交響曲9部;《普羅米修斯的生民》、《愛格蒙特》等序曲;鋼琴協奏曲5首(還包括另外兩首:零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其他協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32首(熱情、月光、田園、悲愴、黎明、暴風雨等最爲著名);小提琴奏鳴曲10首(包括《春天》《克萊採》;鋼琴三重奏12首(包括:著名的《大公》)以及七重奏等各類室內樂共70餘部;歌劇1部《弗黛里奧》;另有神劇1部;彌撒曲2首、歌曲等許多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