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老了,頭髮白了,選擇如何養老?

全國老齡辦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佔總人口的17.3%。

在古代農業社會,朝廷對老人有什麼優待?盤點歷朝歷代,最有特色的是“以孝治天下”的漢朝。養老,得先領取“老年證”。

漢代“老年證”可不是小本本,而是一種叫“鳩杖”的實用物。存放於四川博物院的東漢養老畫像磚,就是漢朝優待老人的真實寫照:畫像磚上一個跪於糧倉前的老者,肩頭扛了一根鳩杖。

漢代對老人格外照顧,70歲以上的老人地位比肩“六百石”官員。他們持鳩杖免勞役賦稅、享有政府發糧食酒肉,自由出入官府不必小步快走。

曾家包漢墓出土的畫像石。(成都博物館藏)

西漢銅鳩杖杖首。

東漢養老畫像磚拓片。(四川博物院藏)

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西漢鳩杖首。

漢磚養老圖服飾風格蘊藏着巴蜀味道

川博的東漢養老畫像磚,1956年出土於彭州市太平鄉,是四川地區目前出土文物中唯一的一塊養老題材的畫像磚。由於題材稀有,畫面保存完整,被定爲國家一級文物。

這塊畫像磚的正面有一座糧倉,建在臺階之上,以防糧食潮溼。臺階前有踏道上下,便於運輸糧食。倉房開兩門,門閂在外,房頂上有兩氣窗,用於通風。倉房左側鋪一席,上坐一戴冠長服之人,兩手伸出似作指揮狀,面前還放着大小兩個量器。有趣的是,倉房右側有一老人持鳩杖跪在地上,在他面前,一名僕役用量器往地上的容器中放入糧食。

研究者根據漢代文獻中關於鳩杖的記載,推測這是一方養老畫像磚。

成都博物館藏有一塊曾家包漢墓出土的畫像石,囊括了庖廚、汲水、飼養動物、弋射收穫等生產生活百態,當然也包括養老。畫面左邊也是一座庫房,庫房前有一人手捧器皿,正向畫面右邊樹下手執鳩杖的老人走去。兩塊石刻中的鳩鳥如出一轍。

類似的養老圖並不鮮見,1958年河南省滎陽縣出土的東漢陶倉上有一幅彩繪養老圖。這個明器四壁都有彩繪圖像,養老圖的中間跪坐者是老者,左邊兩人爲朝廷官吏,右邊兩個侍從中有一人手提糧袋,描繪的是朝廷賜給老者糧食的場景。

儘管同樣是養老圖,在川博文博副研究員何先紅看來,川博養老畫像磚上的糧倉建築特點、官吏寬衣大袍的服飾風格,都蘊藏着巴蜀味道,是四川地區養老敬老的真實寫照。她大膽推測,墓主人可能是享受了鳩杖特權的高壽老人,或者是在四川推行養老政策的官員。

高年受王杖凡80歲以上老人授以鳩杖

考古發掘中,除了漢畫像磚、石的畫面上出現之外,亦有鳩杖實物出土。

《甘肅武威咀子漢墓發掘》報告中說:“鳩杖,墓18出有二根,長1.94釐米的木竿,圓徑4釐米,一根已殘,殘長40釐米,竿端以母叩鑲一木竿”。這是鳩杖實物在考古發掘中第一次出現,與四川發掘的老人所執鳩杖相同。

此外,連雲港出土的西漢墓中,棺蓋板上放置了一件完好的鳩杖,長約兩米,杖首鳩鳥做工精緻。河北博物館收藏的漢代銅鳩杖首,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的有關賜杖內容的竹簡,足見鳩杖在漢代風靡一時。

鳩杖,又叫“王杖”,顧名思義是帝王賜予老人使用的柺棍,它是一種特殊權力的象徵。從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給老人“賜杖”的制度在漢朝被正式確立,漢高祖劉邦曾做鳩杖贈送高齡老人,開了漢朝賜杖的先河。

東漢學者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記載:“俗說高祖與項羽戰,敗於京索,遁叢薄中,羽追求之。時鳩正鳴其上,追者以爲鳥在無人,遂得脫。及即位,異此鳥,故作鳩杖,以賜老者。”

劉邦和項羽在楚漢之爭時,劉邦兵敗,項羽窮追不捨。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劉邦躲藏在樹叢中。當時正好有一隻斑鳩鳥落在樹上,而且不斷地鳴叫。項羽的追兵趕到,理所當然地認爲樹下無人,就沒去樹那邊搜查。有了斑鳩的掩護,劉邦這才化險爲夷。等他當了皇帝,爲紀念這隻與衆不同的鳥,就做了鳩杖賜予老人。

漢宣帝劉詢建立了高年受王杖的制度,規定凡是80歲以上的老人由朝廷授以鳩杖。東漢繼承了西漢的做法,《後漢書·儀禮志》記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爲飾。”意思是說,秋天的第二個月,朝廷就要入戶調查,對古稀老人授予玉杖,並給老人送飯;對於耄耋之年的老人,朝廷還要贈送禮物,在九尺玉杖的頂端加一個鳩鳥的裝飾。

《王杖詔令冊》中國最早的“老年人保護法”

漢代養老的一大亮點,就是在傳承養老敬老美德的同時將其法制化,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證鳩杖的權威性。

1959年至1981年,甘肅武威漢墓先後出土了8根鳩杖,還有《王杖十簡》和《王杖詔令冊》木簡。由此得知,漢朝的養老、敬老法規始終一致,從未間斷,而且每隔一段時間,皇帝就要將敬老養老的法令詔告天下,從法律制度的層面上督促家庭敬老愛老。

《王杖詔令冊》全文近600字,規定了70歲以上老人應該享受的生活和待遇,有學者稱其爲中國最早的“老年人保護法”。其中一條規定,不贍養老人者,要被處棄市之刑,即在鬧市執行死刑並暴屍街頭。對父母、祖父母等長輩不敬也是重罪,子女殺父母或祖父母,即使沒有成功,也要被判處棄市之刑,毆打長輩同樣要遭受棄市之刑。

詔書還明確規定,各級官府嚴禁對高齡老人擅自徵召、系拘,也不準辱罵、毆打,“吏民有敢毆辱者,逆不道,棄市”。由此可見,在死刑罪名不勝枚舉的漢代,有一種大逆不道的死法,就是因爲毆打、辱沒了持有鳩杖的老人,各級政府官員也不例外。

詔書中還記載了一些遭遇棄市之刑的具體案件。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因爲“擊鳩杖主,折傷其杖,棄市”。汝南地區雲陽白水亭長張熬仗勢欺人,不僅毆打了持有鳩杖的老人,還“抓壯丁”般拉老人去修路。這件事影響非常惡劣,太守無所適從,廷尉也難斷決,只好奏請皇帝定奪。皇帝毫不猶豫:“對照詔書,就該棄市。”張熬因此暴屍街頭。

此外,南郡亭長司馬護、長安東鄉嗇夫田宣、隴西田子張湯都因爲毆打辱罵持有王杖的老人而被判死刑。從文獻記載看,當時因此罪被判死刑的人很多,“亭長二人、鄉嗇二人、白衣民三人,皆坐毆辱王杖功,棄市”,說明不管是什麼身份,毆打辱罵受杖老人,其下場都是棄市。

入官府不趨漢代養老敬老非常務實

陝西學者、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於賡哲,對古代養老話題頗有研究。

談及“古代哪個朝代的老人最幸福”,他毫不猶豫回答:“漢朝老人最幸福,能活到漢朝政府規定的七十歲的老人很少,所以待遇很優厚。”

漢朝很重視孝道,漢文帝爲薄太后親嘗醫藥傳爲美談,而獨尊儒術之後更是大力提倡孝道,舉薦人才有一科就是“舉孝廉”。

漢代對老人實行“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的政策。從一些文字記載來看,漢代的養老敬老非常務實,70歲以上老人可以獲賜王杖,免勞役賦稅,政府定期賜糧食、酒肉、帛絮,此外還享有“入宮廷不趨”等特權。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賜米1石、酒5鬥、肉20斤;9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加賜帛兩匹。由此可見,老人在漢代的生活很有保障。

何先紅進一步將漢代養老敬老的福利政策,歸納爲政治、經濟、刑罰等方面。

漢成帝劉驁元延三年正月壬申下制詔御史,“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趨”。意思是說,古稀老人的待遇相當於“六百石”的官員,可以自由出入官府、郎第,也不必邁小步疾走。當時的“六百石”官職爲衛工令、郡丞、小縣縣令,相當於現在的處級幹部。

其次,在重農抑商的漢代,王杖主享受經濟優待,有免稅經商的特權。孤寡老人到市場上做買賣,規定免繳納租稅。酒是國家專賣品,但爲了照顧孤寡老人,政府允許孤寡老人賣酒。

此外,王杖主享有免刑優待,古稀老人即使觸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予起訴,繼承了先秦時期老人“雖有罪,不加刑焉”的制度。這雖有悖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但卻體現了朝廷對高齡老人的人文關懷。

值得一提的是,漢代老人還能“行馳道旁道”。馳道是專爲天子馳走車馬的,禁止他人行走,即便是皇子也不例外,可見漢代老人享受何等殊榮,甚至凌駕於皇子之上。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