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是什麼垃圾?” 這是上海開始推進垃圾分類後,來自老阿姨的靈魂拷問。此後,北京、廣州等各大城市陸續跟進,垃圾分類熱潮席捲全國。

在這場針對垃圾的“戰鬥”中,廢舊電池的分類和回收尤爲重要,如處理不當,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更會危害環境。日前,在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光明網、北京理工大學共同承辦的科學麻辣燙第四期“電池革命如何重新‘定義’汽車”活動上,記者就鋰電池回收相關話題,採訪了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陳文傑和全國廢棄化學品處置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林曉。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陳文傑 周燁攝

隨着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手機等電子產品投入市場,廢舊電池的處理成爲一大難題,快速發展的新能源行業將迎來電池報廢潮。“2018年我國報廢電池達6000噸左右,三年後的數據會達到20-30萬噸。”林曉表示,報廢電池留在城市中會有污染和安全風險,必須把報廢電池資源回收回來。因此一份工業解決方案就顯得特別迫切,以此來防範化解相關風險。

全國廢棄化學品處置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林曉 周燁攝

過去的十年中,電池的價格已經降至原來的十分之一,這意味着電池材料中的金屬價格已經很接近電池成本價格。林曉表示,通過電池的回收,可以基本實現盈利,但目前還需要探索更加成熟的工業解決方案。鋰離子電池的回收技術,在常規的消費領域已經有了,但動力類電池的材料和系統不一樣,需要更多的研發來解決問題。

“廢舊電池的處理不應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陳人傑表示,電池在設計製造源頭要選擇一些對環境非常友好的綠色電池材料,同時要兼顧電化學性能,構築綠色電池體系,通過再設計、再利用、再回收,真正達到電池的綠色指標。

“在金屬電池的生產過程中,重金屬、氨氮等成分是具有污染性的。但從材料的角度來看,這些東西又不是污染物,都是企業花錢購買的產品原料。”林曉表示,目前的解決方案是幫助企業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重新返回到生產過程中,這樣可以少消耗原料和輔料,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可以對設備進行重新的設計,適應電池材料快速發展的趨勢,把金屬和輔料進行有效的分離,然後返回使用。

“隨着國內產能逐步的擴大,我們希望做一個源頭的生產設計,在生產過程中少排污染物。”林曉表示,生產過程中,可以通過更多的生產投資,讓企業排的污染物更少,後端環保處理的費用更低。

“發達國家沒有做到電池生產和環保結合,”林曉認爲,現在國內環保的要求接近發達國家,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要求,希望能利用國內製造業的網絡化優勢,率先實現電池生產和環保的結合。(禾支)

受訪專家:

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陳文傑

全國廢棄化學品處置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林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