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光明網評論員:“醜陋建築”評選,也是傳遞一種導向

日前,一份“中國十大丑陋建築評選”的名單走紅網絡,上榜建築包括恒大海花島建築羣、蘇州灣文化中心、山東濟南弘陽廣場等,其上榜理由包括“破壞海洋生態”“形態怪異雜亂”“造型浮誇浪費”“建築使用功能不合理”等,再次引發人們對建築設計與審美的熱議。

就這份“十大丑陋建築”名單而言,網友對入榜建築是否真的“醜出天際”,意見未必十分統一。因爲這既與評選主辦方設置的評選原則、標準、程序、方法,以及所邀請的評委個人傾向有關,更重要的是,“醜陋”在一般意義上是個審美概念,而人的審美往往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對許多網友而言,關注醜陋建築評選,大多是存一分“看熱鬧”的心理。

雖然如此,對醜陋建築的評選仍然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美與醜固然具有很大的主觀性,但是在一定時期一個社會對主流的美的標準是相對穩定的。融合媒體、公衆與專家的力量不斷確證“醜之爲醜”,也是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的一種積極努力。

建築是文化的載體,城市建築是城市文化的集中體現。在中國快速城鎮化的進程中,許多建築沒有很好地傳承這份文化使命,一些建築設計怪誕媚洋、譁衆取寵,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一些建築設計簡單復刻傳統,盲目山寨抄襲,導致許多文旅項目“千城一面”;還有一些建築體態怪異惡俗,讓人直呼“辣眼睛”。

從這些層出不窮的“奇奇怪怪”的建築中,建築規劃設計領域的深層次問題暴露出來。首先,近些年來中國發展迅速,城鄉建設日新月異,但整個社會的審美水平和規劃設計能力落後於城市建設的步伐,這種城鄉建設中“軟實力”與“硬實力”的發展不均衡,使得一些建築在滿足基本功能與追求藝術效果之間畸輕畸重、顧此失彼,給城市文化建設留下風險隱憂。

其次,一些醜陋建築的背後是畸形的政績觀作祟。近年來許多失敗的案例中,往往都能看到行政權力干預設計的影子。一些地方領導幹部在畸形政績觀的引導下,越俎代庖,片面追求高、大、洋、新、怪,不顧成本收益地謀劃一些脫離實際的文旅項目,把本該成爲“城市地標”的建築搞成了“權勢地標”。他們往往外行指導內行,把自己當成城市的“總規劃師”,而讓真正懂規劃的專業人員成爲落實他們意志的“畫圖工具”。

當今社會的大多數評選,一般是指向積極的、正向的,這種對醜陋建築的評選是一種反向操作,通過輿論聚焦和網友圍觀形成一種壓力,倒逼建築規劃設計的主導者從起心動念處就更加慎重對待建築這種“凝固的藝術”,使其反覆琢磨和論證設計理念及方案,這同時也是對行政權力肆意干預設計的一種制約。

美國城市建築學家劉易斯•芒福德曾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當代中國的建築,應當依託於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傳承中華文化的血脈,同時展現當代中國的特色,反映當代中國人的審美價值。毫無疑問,這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既要滿足建築的基本功能,又要兼顧藝術性的審美需求,只有在尊重專業的大方向上才能確保建築的高質量和高品質。

來源:光明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