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中國傳統節日,農曆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日處在卯月的驚蟄、春分之間;代表着生機茂發,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標示着陽氣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氣溫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時節作爲一個祈福納祥轉運的日子。

在近期持續熱播的中國首檔詩酒美學文化節目《斷篇》中,文化學者趙普用輕鬆生動的講述方式,爲大家詳細解讀“二月二”的故事。

節目由第一星傳媒、華茅、西瓜視頻聯合出品,以短視頻的形式在西瓜視頻上播出,旨在通過趙普獨特的風格,解讀古今,發現美學真諦。

龍抬頭的起源及內涵

“二月二、龍抬頭”,象徵着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那麼,“龍”在哪裏?它又如何“抬頭”?

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後來,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抬頭歷史傳說。

還有一種說法,龍抬頭的這個龍,說的不是能騰雲駕霧的龍,而是天空上的星星:蒼龍星。在傳統的二十八星宿中,星空分爲四個部分,七個一組,東南西北各一,這就是著名的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東方蒼龍的這七個星宿,分別對應蒼龍的角、咽喉、龍爪、心臟和尾巴等部位。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晚上,代表龍角的角宿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鐘頭後,龍的咽喉“亢宿”也顯出來了,到了半夜,龍爪也出現了,相當於蒼龍的頭從地平線擡出來,於是,這一天就被稱作“龍抬頭”日。

二月初二的龍抬頭節對古人而言格外重要:依靠對龍的崇拜驅兇納吉,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神龍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穀豐登。按過去的民俗,過了二月二,整個“過年”纔算結束。

龍抬頭民間習俗的記憶和傳承

趙普講到:民間一直流傳着二月二“剪龍頭”的習俗,這天大人、孩子都要理髮,謂之“剪龍頭”,據說在這一天理髮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也有要想鴻運當頭的寓意。這只是二月二的習俗之一,遠遠不夠。很多民間的習俗,也不應該被遺忘。

二月二、龍抬頭,古人也叫“農耕節”,古人認爲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在衆多神仙中,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關係到一年的莊稼的豐歉,因此,龍頭時節要在龍神廟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同時唱大戲以娛神;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

在南方,如客家地區等,這一天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爲給土地公公“暖壽”,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爲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祈求好運。

黃河流域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那就是圍糧倉。每年這天清晨,村民早早起牀,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竈底下掏一筐燒柴禾餘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寓意當年莊稼大豐收。

到了北方地區,這一天小孩要去剪髮,叫剪龍頭。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爲名,以取吉利,喫水餃叫喫“龍耳”,喫米飯叫喫“龍子”,喫麪條叫喫“龍鬚”,喫餛飩叫補“龍牙”;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爲喫“龍鱗”,喫豬頭肉叫喫“龍頭”,就全國而言,由於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除上面介紹的活動及食俗之外,還有爆玉米花、喫蠍豆、擊梁驅蟲等,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的信仰而展開,是人們寄託幸福寄託希望的活動。

天上人間,融爲一體

華夏傳承千年有着悠久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衍生出衆多民俗文化。二月二、龍抬頭的衆多傳說和習俗,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在天氣漸漸轉暖、雨水開始增多的時節,人們希望通過敬龍祈福順應這一過程,從而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天上人間,融爲一體”的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人民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生活富足的美好願望。想要了解更多有關二月二的趣事,趕緊上西瓜視頻,看《斷篇》,您想知道的,這兒都有。(第一星傳媒 供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