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穿越溪湖城區的河

原創:鄧惠旭

溪湖河起源於本溪市張其寨大黑背,北鄰高程河,西鄰彩屯河,東靠北沙河。主流經過梨樹溝,火連寨,頭道崗,溪湖公園,河西,大白樓,溪湖火車站,經濱河北路溪彩橋下由右岸流入太子河。全長17.16公里,流域面積54.2平方公里。

草草畫了一條線,僅示意溪湖河在城區的走向

溪湖河穿越溪湖城區這段應從二道崗開始算起,到濱河北路溪彩橋下,河水流入太子河爲止。

溪湖河從地理位置上將溪湖城區分開,本文簡要介紹幾處沿岸建築及歷史。

先從溪湖河東岸說起。

二道崗處有兩山間下自然形成的汀,積水很深,流出成河,附近曾是上世紀70年代的“戰備”菜窖。

三中歷史建築

第三中學是本溪市最老的學校之一,知名度很高。1927年張學良在本址籌建本溪湖實業高中,1930年建成,因“九.一八”事變未能如願,立校址爲本溪縣第一小學。解放後,由於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1952年1月,本溪市人民政府在現校址建立本溪市第三中學。上世紀90年代後期,經歷了三校合一的調整,並於2000年起,三中開始由溪湖區教育局實行屬地化管理。

溪湖河東岸的這個位置(天橋街3號)原爲建於1958年的河西小學,現蓋民宅,1998年大卜、河西小學兩校合一後的河西小學新樓在此樓後面。

天橋,它橫跨溪湖河,兩側爲菜市場和早市,是比較繁華的地方,在其附近陡峭的山崖(老百姓俗稱王八蓋子山)上,立有“旅遊集聚區”幾個醒目大字。山崖下是途經於此的沈丹甲線鐵路。

這是河西橋,沈丹甲線鐵路經過此橋東側端,前方爲“下河套”,當年曾有很多民宅,橋東側端坡上的寶山街,曾經有座本溪最早的電影院——勝利電影院(最後的名字)。

勝利電影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湖山樓大舞臺。湖山樓大舞臺自1908年開始籌建,由本溪縣商業聯合會進行籌資,幾經商討最後定址於此。經各界民衆兩年多的努力,於1911年12月正式落成。湖山樓大舞臺爲磚木建築,約700個座席,分爲池座(長凳)、包廂、雅座等。它雖然規模不大、設備簡陋、但確係本溪當時絕無僅有的大型演出場所。舊社會這處演出場所命運多舛,風雨飄搖,新中國成立後,於1953年正式命名爲勝利電影院。2008年前後,溪湖舊城區改造,此電影院被拆除。

原本溪市第十五中學的位置,現在蓋了新樓,十五中學的番號也已易主。十五中門前的溪湖河以前有座水泥橋,後來也被拆除,行人只好踩河上的幾塊大石頭過河,再跨過鐵道上學或到毗鄰的本溪煤礦機關招待所。

1980年代的溪湖百貨

溪湖百貨,是溪湖區最早也是當年最大的百貨。它是1956年根據市政府的指示,市商業局、市百貨公司又以本溪商場爲主體,以帶有國家資本主義性質的市百貨公司第一代銷店和茶葉經銷店爲基礎,將溪湖地區私營百貨業80戶組成爲公私合營溪湖百貨商店。目前原址新建商住樓開有大商超市。

本溪湖火車站於1905年建成,當時擁有到發線三條,調車線七條。1904年(光緒三十年)日本人以日俄戰爭爲藉口,修建安東(今丹東)到奉天(今瀋陽)的軍用輕便鐵路。本溪湖有豐富的煤鐵資源,是重要戰略要地,自然是安奉線建立車站的地方。1909年(清宣統元年),日本人開始將窄軌改爲標準鐵路,並於1911年建成。

順山口,老名稱叫“二付”(日僞時期“洋街”東端起點),此口上行可到石灰石礦機關樓(張作霖別墅、東北師大建校地)和塔山(大倉喜八郎遺發冢),屬地爲東山。

1928年(民國十七年),在當年的本溪縣城東南隅,太子河沿的東北山坡上,新建了這座樓房。成立於民國初年的師範講習所從溪湖大堡搬遷於此,改稱本溪縣立初中、師範學校,通稱師中學校。僞滿時期的1938年,師中學校改爲本溪縣立國民高等學校(俗稱國高),直至1945年“八·一五”光復。

解放前,有個“本溪女中”,座落在太子河南岸東墳大橋南頭下面,規模只有一趟平房。本溪解放後,於1951年2月將這所女中正式改爲二中。1958年6月9日,二中遷到溪湖區河沿的這座樓房

2007年,原二中與二十八中合併,成立新的第二中學,位置在溪湖區民主路的原二十八中校舍。這座樓房現爲溪湖區河畔小學。

溪湖河水,通過溪彩橋下與太子河水匯合。

再從溪湖河西岸講述。

從二道崗子鐵路,公路橋下行。

溪湖河水穿過湖東橋,流向後湖公園外排水道,再穿過後湖橋一路向前。此處可見新建居民小區和“嘯山”。

後湖公園外有公交車站。很早以前,有用石板搭建的拱形橋,老名叫“羅鍋橋”,現公路擴寬已把羅鍋橋蓋平,但排水口還可清楚看到。

沿羅鍋橋下行到河西小學對面,原有一處天然泉水井,長年四季流水。

怪石洞,位於溪湖後湖公園西南側,是天然形成的溶洞,約600多米長,各種奇石怪景數不勝數,是億萬年前大自然的傑作。

仕仁街口

本溪地區石灰石礦大規模開釆始於1915年(民國4年)。首先開採本溪湖四眼溝(今仕仁街)石灰山,以層層扒皮的高落式方法進行人工開採,土法煅燒。礦石產品通過該山與本溪湖鍊鐵廠廠區之間架設長1760米(一說1891米)的單線式架空索道,輸送能力爲每小時30噸,運至本溪湖制鐵廠。年產石灰石原礦2-6萬噸。

河西道口,原來有座河西副食商店,毗鄰西山街,舊城區改造後建爲和諧家園。

原本溪煤礦辦公室。附近有西山茨溝道口,南山道口。

本溪湖“小紅樓”和“大白樓”原是清末中日合資的本溪湖商辦煤鐵公司和僞滿洲國本溪湖煤鐵公司的辦公樓,均爲磚瓦混凝土結構,外觀基本保持原貌。

大白樓前有一座橫跨溪湖河的橋,由金田株式會社在1930年修建,鋼軌梁,長20米,寬5米,南北走向,當年屬人行橋,不準行車,因坐落於大白樓前而被稱爲大白樓橋。

一機修廠牆外。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月,本溪湖大倉煤礦正式開井。清宣統二年(1910年)5月,爲滿足開採煤炭所用設備修配的需要,大倉財閥建立了本溪地區最早的機械工廠中央工廠(一機修廠前身),因此一機修廠是本鋼所屬廠礦中歷史較長的一個老企業,廠屬車間分別座落在平山、溪湖兩個市轄區

這座橫跨溪湖河的鐵路橋,很早以前是木質搭建,以後又改爲水泥橋,它主要從一鐵方向往本溪湖火車站貨場運輸物資,以便通過本溪湖站連通外地。

這是溪湖河西岸一鐵處與河並行的鐵路橋,橋下原來流淌一鐵、本溪煤礦洗煤廠工業用水。

溪湖河水流向溪彩橋下,進入太子河。

溪湖河穿越溪湖城區,造福溪湖人,稱得上是條“母親河”。溪湖區一直在積極推進溪湖河綜合治理工程,努力打造宜居宜業的城區。以“青山工程、碧水工程、藍天工程”爲重點,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兩岸人民的環保意識也在逐步提高,未來本溪湖的水會更清,山會更綠,人民的生活會更美好!

文後搭一段小編的冬季溪湖河視頻

編輯:一寸丹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