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017年八角漁燈節活動舉辦現場

水母網2月25日訊(記者 王鑫 通訊員 王斌)崛起中的煙臺城市新中心,這是開發區八角街道的全新發展定位,站在新起點,這塊東臨黃海,與芝罘島隔海相望的區域,正在迸發着嶄新的發展活力。

1月,開發區工委管委組織召開全區謀劃2018年重點項目重點工作會議,謀劃部署全區各項工作。八角街道黨委書記閆永成在談體會時表示,這次會議是開發區站在新的節點,繼往開來、舉旗定向的一次重要會議。

“八角街道臨海而建,靠港而興,自改革開放以來,八角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們要站在新的節點上,以十九大精神爲指引,在區工委管委的堅強領導下,不斷增強發展中的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村居歷史沉澱、文化特色和民風民俗,以‘漁村民俗文化展’等豐富生動的形式留住鄉愁和文化烙印。”閆永成認爲,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爲此,八角高標準啓動了東島嘴大學城規劃論證和設計,而傳承了500餘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遺產名錄的漁燈節就是八角的文化寶藏。

漁燈節是膠東漁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漁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傳於開發區45公里海岸線上的十幾個漁村,其中,八角、初旺、蘆洋三地的漁燈節因活動規模和社會影響力較大,被公認爲漁燈節的代表。它不僅是漁民祭海的日子,也成爲傳統的民俗文化。2015年2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爲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授予“中國漁燈文化之鄉”牌匾。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四,是八角漁燈節舉辦的日子。當天,活動現場紮起燈棚,秧歌開道,漁民們抬着祭品,打着彩旗,載歌載舞,一路放着鞭炮,到海神娘娘廟送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魚蝦滿艙。它歷經500多年傳承發展,早已從一種傳統的民間祭祀活動演變成傳承漁村文化、款待四方賓朋的盛大節日。

“八角的漁燈節是‘政府搭臺、羣衆唱戲’,街道政府起到了保障、協調、組織的作用,普通羣衆尤其是漁民纔是活動的主角。”八角街道宣傳文化辦副主任王藝璇介紹說,自2008年起,爲了改變各漁村舉辦漁燈節“小亂散”的局面,八角街道將漁燈節由村主辦上升到街道政府主辦,除了傳統的祭祀活動之外,還把漁家歌舞、海陽大秧歌等特色節目引入了節日慶典,讓漁家特色更加鮮明,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其規模、影響和聲勢更大。

“尊重傳統,創新發展”是八角漁燈節永恆不變的主題之一,而當地的漁民也在參與中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對於71歲的下劉家村漁民陳家智來說,自兒時有記憶起就每年都參加漁燈節,從跟隨父親祭海到現在自己親手準備貢品,他對漁燈節有着一份難捨的情感,也見證和感受到了漁燈節的改變,“以前的漁燈節主要是有船的人家才祭海、送燈,村裏也拿不出那麼多錢來請扭秧歌的,不像現在規模這麼大,現在政府出面組織,老百姓可省心了。”

海陽大秧歌領隊張淑琴可算是八角漁燈節的“常客”了,連續多年受邀參與到漁燈節活動中來,他帶領隊伍以精緻的妝容、粗放的舞蹈爲這個專屬於漁民的節日增添了濃濃的節日喜慶氛圍,“在八角,海陽大秧歌和漁燈節這兩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遇了,只要老百姓愛看,我們就願演,也非常感謝八角爲我們提供了漁燈節表演平臺弘揚我們的大秧歌文化。”

八角街道宣傳文化辦主任王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的漁燈節已成爲彰顯八角魅力的文化盛事,“今年的漁燈節與往年也‘不一樣’,除了傳統的花車巡遊、扭秧歌,還加大了漁燈文化相關元素的比例,現場還有踩高蹺、織魚網等民俗文化活動展示,屆時我們還將舉辦攝影比賽,相信豐富的漁燈文化活動一定能給攝影愛好者提供廣泛的取材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