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了徐文淑所在地後,媒婆指着不遠處一個長相清秀的姑娘對張恨水說:“你瞧去,中間那個就是徐文淑。好在徐文淑早已學會識文斷字,所以流落到安慶的她很快便和張恨水通過書信取得了聯繫,此間,張恨水每月繼續給她匯款保障她的生活,徐文淑拿到丈夫張恨水寄來的錢後激動地說:。

民國衆多棄婦裏,作家張恨水原配徐文淑顯得很有些另類。

徐文淑的丈夫張恨水是民國最負盛名的章回體小說家,也是新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金粉世家》、《紙醉金迷》、《啼笑因緣》等都是家喻戶曉的佳作。

以寫風花雪月、鴛鴦蝴蝶類小說聞名的張恨水個人的感情經歷也相當豐富,他一生共有三任妻子、13個子女。在這些妻子中,最不起眼的無疑要數原配徐文淑了。

相比張恨水的第二任妻子胡秋霞和第三任妻子周南,徐文淑的最大悲哀在於:她從來沒有得到過張恨水的愛,哪怕一丁點。

徐文淑與張恨水的這段姻緣,頗有點“啼笑因緣”的意味。

1913年,張恨水年18這年,她的母親給他物色了一門親事,姑娘是破落的名門千金。張恨水對這樁封建包辦婚姻很是抗拒,可他畢竟是個孝子。

母親三番四次的催促下,張恨水決定退一步,他對母親說:

“我去看看人姑娘,如果滿意就娶,不滿意你就別逼我。”

張母聽完直點頭,很快,媒婆便帶着張恨水去見姑娘了。在那個只流行“父母命、媒妁言”的社會,“相親”二字多少讓人有些難以接受。

思來想去後,媒婆眨巴着大眼說:“要不,咱偷偷去,我指給你看,相中了你就要,相不中我也不逼你。”

此時的張恨水一心以爲自己婚姻的主動權牢牢抓在了自己手裏,稍整衣冠後,張恨水便跟着媒婆出門了。

佛經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看張恨水原配被棄後的人生轉變便知!

到了徐文淑所在地後,媒婆指着不遠處一個長相清秀的姑娘對張恨水說:“你瞧去,中間那個就是徐文淑。”

張恨水順着媒婆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見這姑娘長得眉清目秀、身材苗條,很有小家碧玉的味道。這樣的姑娘,血氣方剛的張恨水一眼就相中了,他想:沒文化以後可以慢慢教,這模樣,要是再加點文化,就全了。

張恨水點頭後,張家很快開始張羅起了兩人的婚事。

熱鬧喜慶的婚禮後,張恨水帶着那顆“撲騰”的心進了新房。可當張恨水滿懷期待地揭開蓋頭時,他當下差點暈了過去:蓋頭下那個長着塌鼻子的肥婆,分明是個鄉下醜姑娘,哪裏有他所看中姑娘的半點影子。

急火攻心的張恨水當下就逃也似地出了洞房,他一路跑一路喊:

“娘,娘,不是那位姑娘,這到底怎麼回事?”

到此時,張母才知道:原來他們都被媒婆忽悠了。可如今新媳婦進門了,要是退去,這姑娘的一輩子就將被斷送了。張母楞了半晌後對兒子說:

“咱們家已經把新娘娶進門來,不能退掉她,你對她不滿意,將來你再娶一房。如今你給她一個兒子,讓她老來有個依靠,就權當做好事可憐可憐她吧。”

張恨水聽完母親的勸告只得又回到洞房與新娘圓房,新婚僅幾個月後,張恨水便離家出走,開始他的漂泊歲月了。

這段“遊無方”的漂泊,持續了四年。四年裏,只在春節過年時,徐文淑才能見到自己的丈夫。即便這期間徐文淑承受了兩度喪子之痛,丈夫也未對她有過任何關心。

俗塵裏的“守活寡”,說的便是徐文淑這般罷。無數個孤枕難眠的夜裏,徐文淑披衣立在窗前思考,她雖沒讀過書卻也是有血有肉且聰慧的女子,她怎會不知這是丈夫在刻意冷落自己。

這個世界上最傷人的從來不是言語或者刀刃,而是真正的冷漠。張恨水的冷漠讓徐文淑備受煎熬,痛苦中,她本能地開始尋求出路。

佛經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看張恨水原配被棄後的人生轉變便知!

張恨水全家福

這時期的中國,新思想開始萌芽,當這股風吹到徐文淑身邊時,她在“婚姻自由”、“女性獨立”、“民主共和”的吶喊裏看到了希望。

徐文淑還在身邊人的啓發下,在這個已經發生鉅變的時代裏,她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去約束丈夫張恨水。

徐文淑知道,當時的中國有一個名叫“法庭”的地方,在那兒只要有訴訟師就可以狀告任何人,包括丈夫。

迫切想要脫離痛苦的徐文淑瞭解到這一層,真的開始着手去實現所想了。爲了學習法律當訴訟師,徐文淑開始纏着小姑子等一切會識文斷字的人教自己讀書寫字。

帶着目的去學習從來事半功倍,本就有讀書基因的徐文淑很快便會讀寫了。

人的所思所想是決定行爲的根本,所以,當人的所思所想發生改變時,他的行爲也會相應發生變化。這點,在徐文淑身上很快得到了印證。

學會讀書寫字後的徐文淑開始閱讀各種讀物,她像海綿吸水一樣吸取着新知識。

在各類讀物裏,徐文淑最情有獨鍾的不是別的,而是各類佛經。

這些諸如《心經》、《法華經》一類的佛教典籍,以前她只在教書匠父親的書房裏“似曾”見過,如今親自讀寫後,她才知道:這些都是凡塵裏難得的寶貝。

本是帶着起訴丈夫目的學習讀書的她,卻意外在學會讀寫之後找到了一個屬於她的大千世界。在這個精神世界裏,徐文淑心靜了,心胸也隨之寬廣了。

同樣的世界,腦子裏思想發生變化後,竟完全變成了另一副樣子。佛經和普通書目最大的不同在於:普通書多是用眼、腦讀,而佛經多是用心讀。

這種差別意味着:即便是剛剛學會識字的人,只要用心去體悟,也能掌握佛道的要領,甚至達到通透的程度。

承受過喪子之痛和丈夫冷遇折磨的劉文淑,竟在某日午後寫到那句“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時淚流滿面。

再走出書房時,張母看到的徐文淑看起來與平日無二,卻總覺有哪裏不一樣了。張母的感覺是對的,從這以後,徐文淑的眼裏不再有不甘和怨恨,取而代之的是發自內心的寧靜。

徐文淑後來說:“不怨誰,都是命。”

這以後,徐文淑再未提及過訴訟丈夫張恨水的事,也未再提起過死去的孩子。每日,她只一心伺候婆婆,打點家裏家外,閒暇時還靜靜地聽鄰里的各種絮叨。

佛經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看張恨水原配被棄後的人生轉變便知!

張恨水《金粉世家》劇照

照樣是沒有丈夫和孩子的日子,徐文淑換了一種心態後,卻活成了完全不同的樣子。

在未讀書識字研讀佛經前,徐文淑說得最多的是“這個世界上唯一拿得起放得下的只有筷子”。可短短一年後,她的口頭禪卻變成了“放下,萬般自在。”

徐文淑的放下絕不僅僅是說說而已,丈夫張恨水迎娶孤女並接徐文淑和張母前往北平後,她竟與丈夫的二妻做起了姐妹。

1928年,胡秋霞爲張恨水生下了長子張曉水。由於早產的緣故,這孩子生下來後竟不會哭。徐文淑見了立即解衣將孩子摟在懷裏暖了好幾個鐘頭。

或許是徐文淑的處理歪打正着,或許是她命帶福星,這孩子竟在她的懷裏奇蹟般的哭出了第一聲。因爲這層緣故,成年後,張曉水常常說:

“我的命是大媽救的。”

或許是理佛經的人特別講究緣分的關係,徐文淑認定張曉水和自己緣分極深,這以後,她還在照顧婆婆的同時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張曉水的重擔。這一照顧,就是整整十年。

在長期相處中,徐文淑和胡秋霞的孩子們都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們都無比親切地稱她爲“大媽”。徐文淑每每聽到他們喊自己“大媽”,她的眼裏心裏便滿滿都是愛。

佛經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看張恨水原配被棄後的人生轉變便知!

1931年,張恨水的長篇小說《啼笑因緣》一經發表後便取得巨大成功。男人功成名就後,往往會遇見桃花。果然,成名後的張恨水很快與16歲女學生周南一見鍾情並閃電戀愛了。

胡秋霞得知丈夫有了新歡後開始大哭大鬧各種撒潑,可徐文淑卻絲毫不動聲色。對於自己的丈夫,她既早已放下,又何以會再有波瀾。

後來,徐文淑甚至和家人一道:幫助張恨水說服胡秋霞接納三妻周南嫁入張家。

胡秋霞最終准許周南嫁入了張家,可這以後,她與張恨水新歡的種種明爭暗鬥卻再未消停過。世上從來只見新人笑,很快,在會唱戲、且年輕漂亮的周南面前,胡秋霞敗下陣來。

即便接連生下了數個孩子,胡秋霞失寵的命運也未被逆轉。面對這種局面,胡秋霞開始自怨自艾,她甚至開始借酒澆愁並染上了酗酒的惡習。

徐文淑規勸無數次無果後,便也只得放任之。

“放下”的大智慧,胡秋霞終究沒能學會,這便也爲她被棄後的悲劇命運打下了伏筆,而徐文淑則完全以大姐姐的姿態接納了丈夫的三妻,後來周南的孩子竟也親切地管徐文淑叫“大娘”。

佛經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看張恨水原配被棄後的人生轉變便知!

相比之下,真正懂得“放下就是自在”的徐文淑,真真算是:愣生生將世俗眼裏苦哈哈的“棄婦”生涯,過成了有聲有色的模樣。

1938年,徐文淑和婆婆一道返回安徽潛山。這期間,張恨水每月都給她匯去豐足的生活費。每次,徐文淑拿到匯款後都能開心好幾天,她甚至逢人就笑嘻嘻地玩笑說:

“我嫁了一個搖錢樹啊。”

言辭中,竟聽不出半絲的怨恨。

當你不覺得自己是棄婦時,你在別人眼裏便也可以不是棄婦的模樣。慢慢地,看到整日喜笑顏開的徐文淑,最初對她滿是非議的鄰里鄉親竟都開始欽佩她了。

手上的餘錢多了以後,頗有投資眼光的徐文淑竟開始買田買地。名下有了土地後,徐文淑便開始過起了“包租婆”的日子。徐文淑變成了農村裏不用勞動,便可以活得有滋有味的少數人。

當然,最後也是因爲名下田地多的緣故,特殊年月裏,徐文淑被劃成了地主。

被劃成地主後,徐文淑的田產被沒收了,想到婆婆早已辭世,她便決定遠離家鄉逃到了安徽安慶安家。說來,這應該算是老年徐文淑人生的一次重大變革,但懂得“放下”的她,很快便接受了自己田產被沒收、不得不顛沛流離的事實。

好在徐文淑早已學會識文斷字,所以流落到安慶的她很快便和張恨水通過書信取得了聯繫,此間,張恨水每月繼續給她匯款保障她的生活,徐文淑拿到丈夫張恨水寄來的錢後激動地說:

“沒有田地也沒關係,我還有匯款呢!”

異鄉紮根後的徐文淑異常思念親人,只要得空,她便會前往鎮上給她最疼愛的長子張曉水寄信。這對沒有血緣關係的母子,在信件裏互訴相思,儼然親母子一般。

佛經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看張恨水原配被棄後的人生轉變便知!

張曉水成了徐文淑晚年最大的慰藉,最終,她也因他而離世。

1958年,年過六十的徐文淑再次去小鎮給張曉水寄信,結果不幸因中風死在了街頭。這樣的結局,在傳統國人眼裏並不算“善終”。

但好在,相比魯迅原配朱安、郭沫若原配張瓊華等棄婦的孤獨終老,街頭中風被圍觀搶救過、並死在路人懷裏的徐文淑,終究算是在熱鬧中辭世了。

更爲重要的是,她死後,她疼愛的兒子張曉水給了她一個風光體面的葬禮。相比民國衆多棄婦終老後的草草被葬,徐文淑這樣的結局大概是最好的了。

徐文淑一生,雖始終未得到丈夫張恨水的半分情愛,但她卻用自己的愛和溫暖得到了張家所有人的尊敬和愛戴,包括張恨水。

可以說,除了愛情,人世間該有的一切“情”,她都有了!

或許,後來的張恨水對她,也是表達過情的,畢竟,沒有哪一個民國男子對棄婦能做到從不間斷地寄錢且數目頗豐。

在那個變數多到數不清的亂世裏,徐文淑不僅求得了一世安穩,還修煉了德行。天堂與人間的區別從來不在形式上,而在感受上。從這點看,用愛和溫暖將一切化解的徐文淑,纔是真正把人間活成了天堂的女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