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里唯一拥有成建制主力骑兵部队的国家(秦国与燕国的骑兵只是辅助兵种),赵国又有军国主义传统,在与中原的打仗当中赵军也一直屡屡占上风,但是赵国却一直游离于三流战国之外,连中山国这个软皮糖都一直切不掉。这不仅让人大跌眼镜连赵国国君自己也受不了。

赵国,在春秋时期,属于晋国的一部分,更属于晋国军队中,骑兵的组成部分。因此,赵国的强盛与中原的各个战国不同,赵国的强盛与秦穆公时代的秦国有点相似性,即,赵国的强盛,起源于兵家,在周平王时代,被犬戎攻破镐京,周平王册封秦国镇守西方,因为秦国的骑兵可与犬戎匹敌。但是,在春秋以及战国时期,一直活跃在北方,与游牧民族相抗衡的,唯有赵国。

因此,从习性上看,赵国有一部分的游牧习俗。因此,赵国在中原各国强调土地财政的基础上,并不十分的重视,也就如孙武所说的,赵国轻徭役,轻赋税。这源于赵国有着广阔的国土,在云中,北地,乃至阴山草原,都属于赵国的活动范围,可以理解为,赵国,地广人稀,整个国家的战略空间很大,因此,赵国一直都是强国之一,只不过这种强大需要一个方向的指引,比如,当赵国以战争为主要目标的时候,再强大的赵国也会有打疲惫的时候。

在赵国的争霸中原的战略中,从三晋分家开始,到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候,赵国都是军事上的硬骨头,不断的与中原战国大战,几乎,每次有战争,都有赵国的影子。这也就牵扯到一个国家战略问题上了。

赵国本身的国土就大,攻城略地不仅没有使得赵国更强大,甚至有衰弱的趋势,因为会稀释原本就不多的人口。因此,在长年的战争消耗下,赵国一直都游离于强国之外。因此,关于赵国的强大与否,与其国家战略有着某大的关系。赵国需要一个明确的国家目标,将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用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战国早期,各国之中仅有楚国、越国及後来的魏国称王。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一时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曾试图联合燕国、赵国攻击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自古,着迷于虚名者比比皆是,比如,在战国时期,魏、齐、楚就因为相王一事大打出手。可是,赵武灵王可是算是唯一一个愿意给自己降格的人。不仅不再称候,反而自降一格。

其实从称号上的改变就可以发现赵国战略的转变。赵肃侯生前英雄一世,与魏、楚、秦、燕、齐等国连年恶战而不处下风,赵国俨然是北方的新霸主。

在公元前318年,韩赵魏合纵攻秦之后,赵国损失惨重,赵武灵王看到中原各国的争霸战争处于纠缠状态,很难在短时间内决出胜负。于是,赵武灵王改变了赵肃侯逐鹿中原的南向战略,把赵国的战略调整为北向进军胡地。而退候称君正是这种战略的调整。自此,赵国不再与中原战国为敌,转而以经营北方为目的。

公元前229年,秦军攻赵,赵国中秦国反间计杀李牧。秦将王翦攻陷邯郸,赵王迁被俘。赵悼襄王的嫡子赵嘉在代地称王复国,汇合流散赵人与燕国联合,于易水河边再战秦军。直到公元前222年秦军才俘虏赵嘉,赵国被亡。

史载:赵灭之后,东方之国无一再可抗秦。从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2年,秦国最终攻灭赵国,是灭东方六国中用时最长、损失最惨重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