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裏唯一擁有成建制主力騎兵部隊的國家(秦國與燕國的騎兵只是輔助兵種),趙國又有軍國主義傳統,在與中原的打仗當中趙軍也一直屢屢佔上風,但是趙國卻一直遊離於三流戰國之外,連中山國這個軟皮糖都一直切不掉。這不僅讓人大跌眼鏡連趙國國君自己也受不了。

趙國,在春秋時期,屬於晉國的一部分,更屬於晉國軍隊中,騎兵的組成部分。因此,趙國的強盛與中原的各個戰國不同,趙國的強盛與秦穆公時代的秦國有點相似性,即,趙國的強盛,起源於兵家,在周平王時代,被犬戎攻破鎬京,周平王冊封秦國鎮守西方,因爲秦國的騎兵可與犬戎匹敵。但是,在春秋以及戰國時期,一直活躍在北方,與遊牧民族相抗衡的,唯有趙國。

因此,從習性上看,趙國有一部分的遊牧習俗。因此,趙國在中原各國強調土地財政的基礎上,並不十分的重視,也就如孫武所說的,趙國輕徭役,輕賦稅。這源於趙國有着廣闊的國土,在雲中,北地,乃至陰山草原,都屬於趙國的活動範圍,可以理解爲,趙國,地廣人稀,整個國家的戰略空間很大,因此,趙國一直都是強國之一,只不過這種強大需要一個方向的指引,比如,當趙國以戰爭爲主要目標的時候,再強大的趙國也會有打疲憊的時候。

在趙國的爭霸中原的戰略中,從三晉分家開始,到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候,趙國都是軍事上的硬骨頭,不斷的與中原戰國大戰,幾乎,每次有戰爭,都有趙國的影子。這也就牽扯到一個國家戰略問題上了。

趙國本身的國土就大,攻城略地不僅沒有使得趙國更強大,甚至有衰弱的趨勢,因爲會稀釋原本就不多的人口。因此,在長年的戰爭消耗下,趙國一直都遊離於強國之外。因此,關於趙國的強大與否,與其國家戰略有着某大的關係。趙國需要一個明確的國家目標,將其強大的軍事力量用來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戰國早期,各國之中僅有楚國、越國及後來的魏國稱王。前334年,魏惠王因屢敗於齊國和秦國,霸業喪失,爲求遏止秦國擴張,在惠施的謀劃下,主動率領韓國等國的國君,前往徐州拜見齊威王,雙方互相承認對方的王位,史稱徐州相王。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爲王,同年,魏惠王尊韓宣惠王爲王。一時各國不論大小紛紛稱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國、宋國等當時的二流國家。前323年,在公孫衍的斡旋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以對抗秦、齊、楚等大國。齊國對於中山國的王號不滿,曾試圖聯合燕國、趙國攻擊中山國以迫使其去王號。各國之中,獨有趙武靈王認爲趙國實際上沒有稱王的實力,所以在國內未採用王號,僅稱“君”。

自古,着迷於虛名者比比皆是,比如,在戰國時期,魏、齊、楚就因爲相王一事大打出手。可是,趙武靈王可是算是唯一一個願意給自己降格的人。不僅不再稱候,反而自降一格。

其實從稱號上的改變就可以發現趙國戰略的轉變。趙肅侯生前英雄一世,與魏、楚、秦、燕、齊等國連年惡戰而不處下風,趙國儼然是北方的新霸主。

在公元前318年,韓趙魏合縱攻秦之後,趙國損失慘重,趙武靈王看到中原各國的爭霸戰爭處於糾纏狀態,很難在短時間內決出勝負。於是,趙武靈王改變了趙肅侯逐鹿中原的南向戰略,把趙國的戰略調整爲北向進軍胡地。而退候稱君正是這種戰略的調整。自此,趙國不再與中原戰國爲敵,轉而以經營北方爲目的。

公元前229年,秦軍攻趙,趙國中秦國反間計殺李牧。秦將王翦攻陷邯鄲,趙王遷被俘。趙悼襄王的嫡子趙嘉在代地稱王復國,匯合流散趙人與燕國聯合,於易水河邊再戰秦軍。直到公元前222年秦軍才俘虜趙嘉,趙國被亡。

史載:趙滅之後,東方之國無一再可抗秦。從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2年,秦國最終攻滅趙國,是滅東方六國中用時最長、損失最慘重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