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潘福達

明天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倒計時1000天的日子。不論在城區還是延慶,各項場館和配套基礎設施工程現場都是一片忙碌景象。

市重大項目辦昨天披露,冬奧會北京賽區、延慶賽區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總共52個項目,目前已開工建設44項,開工率達85%。在延慶賽區,備受社會關注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正在進行賽道混凝土噴射作業,今年8月這條“完美賽道”將現雛形;有延慶賽區“生命線”之稱的綜合管廊工程將在9月具備通水通電的條件,先於場館建設實現完工,爲延慶賽區冬奧會各項測試賽提供保障。

混凝土噴射工千里挑一

延慶小海陀山南麓,山路陡峭,山風呼嘯,這是延慶賽區核心區的建設現場。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工地,一個全新工種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混凝土噴射工。這個工種不是隨便就能勝任的,30餘名工人從上千名施工者中海選產生,在接受爲期一年的高強度培訓後才能最終上崗,只因爲打造冬奧“完美賽道”的巨大施工難度。

雪車雪橇項目是冬奧會中速度最快的項目,又被稱爲“雪上F1”。位於延慶賽區西南側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採用世界頂尖水平的賽道設計,是中國第一條雪車雪橇賽道,也將是世界第一條360度迴旋賽道。北京2022年冬奧會期間,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將承擔雪車、鋼架雪車、雪橇三個項目全部比賽內容,共產生10枚金牌。

“這是延慶賽區施工中最難的一條賽道!”工程建設方北京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長洲感慨,每一個角度、每一個曲面、每一個細微之處,都決定着比賽的成績甚至運動員的安危,因此賽道設計和建造要求極高,混凝土噴射成爲最具挑戰性的環節。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54段賽道中,僅有10段是直線段,其餘都是曲線段,不規則的形狀給噴射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走進藍色外罩的密閉工棚,就能看見處於施工中的賽道,由3名混凝土噴射工組成的小組正在進行噴射作業。悶熱的空氣中夾雜着飛濺的混凝土,這樣的環境下,一段幾十米的賽道需要噴射工們一氣呵成地完成,在裏面待上至少20個小時。施工過程中,混凝土噴射工不僅要有超強的體力和耐力,同時對混凝土均勻度的把控也要精確到毫米級。

李長洲介紹,截至目前,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54段賽道中已有30段完成了噴射,預計到8月賽道噴射將全部完成,隨後進行遮陽篷、燈光設施、製冷管線、保溫設備的安裝以及附屬用房建設等工程,爲明年3月的賽道滑行測試做好準備。

水電通信都走“生命線”

來到海拔750米高的綜合管廊3號支洞前,能看到這個呈城門洞形的管廊截面分上下兩層。順着梯子爬上較高層的隧洞,眼前的場景別有洞天:隧道一眼望不到頭,燈光點亮了前方的路面,工人們正忙碌着安裝管線支架,預留探頭、傳感器等設備。

“這是冬奧會延慶賽區的‘生命線’,也是國內首次在山嶺隧道中建設綜合管廊!”市重大項目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爲了將各種管線的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延慶賽區市政能源接入通道採用了地下綜合管廊方式進行建設。

京投管廊公司副總經理韓寶江說,這條綜合管廊南起佛峪口水庫、北至延慶賽區核心區,全長7.9公里。管廊進口段海拔550米,出口段海拔1100米,由南至北向山上延伸,兩個標段的平均坡度分別是5%和10%,山頂最大坡度達到15%,垂直提升達550米,運送物料的車輛都得配上防滑輪胎。施工所處的燕山山脈地質條件異常複雜,不同強度圍巖交替出現,導致施工難度極大,對技術要求極高。

記者眼前的綜合管廊已經有了雛形,4月末已經具備了管線入廊條件,下一步將分隔成各類功能艙:其中上艙爲電力艙和電信艙,下艙爲水艙,包括造雪用水、生活用水和再生水,地面上還將安裝檢修特種車輛通道。按照工期計劃,綜合管廊將在9月具備通水、通電的條件。

冬奧工程開工率達85%

根據北京2022年冬奧會場館及配套基礎設施總體建設計劃,由北京市負責組織建設的2022年冬奧會北京賽區、延慶賽區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共52項。截至目前,已有44項工程開工建設,總體開工率85%。其中,新建場館8項、改造場館5項、臨建場館1項、配套基礎設施26項、其他配套4項。

具體來說,44項開工項目中,有14項位於北京賽區,今年計劃完工2項,分別是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和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

冬奧會延慶賽區項目共計4項新建場館,均已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累計完成總工程量的52%,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累計完成總工程量的57%,延慶冬奧村及山地新聞中心正在進行土方及支護施工。

此外,冬奧會配套基礎設施項目共計31項,其中交通設施11項、電力設施12項、水利設施4項、通信設施3項、綜合管廊1項。目前配套基礎設施項目已開工26項,完工4項,今年還將完工18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