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馬殺了8頭豬,以一斤15元的價格賣出,刨去餵養糧食等成本費用,淨掙五千餘元,一家人的生活也漸漸改善。——記涔山鄉漚泥灣村脫貧標兵馬關平。

編者按:寧武縣聚焦深度貧困持續發力,細化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強化目標引領,注重分類指導,拿出更多硬招實招,確保工作不留死角,進一步把好“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加快補齊精神短板,改進幫扶方式,將扶貧與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湧現出一批自主創業、自主脫貧的先進典型。現開設專欄,旨在通過脫貧典型榜樣的力量,進一步激發貧困羣衆的內生動力、主動脫貧的意識,變“要我脫貧”爲“我要脫貧”。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高質量脫貧。

不等不靠謀脫貧之路

——記涔山鄉漚泥灣村脫貧標兵馬關平

“脫貧不能等靠要,要想脫貧致富,就得靠辛苦,人只要肯受苦,再難的日子都能熬出頭。”近日,記者在採訪馬關平的時候,他說了這樣一句很平實的話。

馬關平:不等不靠謀脫貧之路 自強不息成養豬達人

今年57歲的馬關平是涔山鄉漚泥灣村人,育有4個子女。以前由於文化程度不高,沒有技術,加上子女又多,一家人只能居住在上世紀兵工廠留下的舊樓房裏,長期在村務農爲生。雖然家庭和睦,但生活的重擔壓在老馬的肩上,再勤快,一年到頭也掙不下幾個錢,除了開支所剩無幾,日子過得很緊張。

馬關平:不等不靠謀脫貧之路 自強不息成養豬達人

2014年,國家實施了“精準扶貧”政策,馬關平被識別爲一般貧困戶。村裏的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走進老馬家裏,向老馬講解了國家的“五位一體”金融扶貧政策,問他擅長幹什麼?意願幹什麼?“以前因爲家庭原因,貧窮的帽子戴上了,但是我有手、有腳,我就應該靠自己的努力去摘掉,絕對不能等、靠、要,天天盼政府來扶持我。”老馬說。他和兒子在城裏打了兩年工,在幸福e家給人安裝水暖電。他的妻子一個人在村裏餵養了120只羊,招羊絨、抓羊毛,整天坡裏溝裏來回跑,招呼不過來。

馬關平:不等不靠謀脫貧之路 自強不息成養豬達人

2016年,馬關平回了村,賣了羊,開始一門心思的養豬,也正是這一決定,讓他迎來了希望的曙光。老馬把村裏的場子空地和大廠房利用起來,自蓋圈舍,首先買回兩頭豬,其中一頭是能繁母豬。大家都知道,養豬的活又髒又累,但他不怕髒不怕累,每天都要查看小豬健康情況,清理糞池,打掃衛生,使內外保持乾乾淨淨,同時也試着摸索豬的習性、給豬做防疫等。當年,他本來準備賣的這兩頭豬,卻產下了五頭小豬仔,這讓他喜出望外。

馬關平:不等不靠謀脫貧之路 自強不息成養豬達人

2017年,對馬關平來說是尤爲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脫了貧;也開始走上了養豬致富的道路。這一年,漚泥灣村幫扶工作隊經過細緻考察後,由單位職工捐款爲漚泥灣村一般貧困戶每戶購買了兩頭黑毛豬崽,年底後由單位回收。到了年底,市衛生計生委對豬進行了回收。老馬殺了8頭豬,以一斤15元的價格賣出,刨去餵養糧食等成本費用,淨掙五千餘元,一家人的生活也漸漸改善。

馬關平:不等不靠謀脫貧之路 自強不息成養豬達人

嚐到甜頭的老馬,2018年初又購進8頭小豬和2頭母豬,不久母豬生下17頭小豬。每天早上天還未亮,他和妻子就已經起牀,開始清理豬舍、給豬飲水餵食,工作忙碌充實又井井有條。這樣的日子既單調又辛苦,但看着一天天長大的小豬,他們甚是高興,累也快樂着。老馬家的豬以玉米、麩皮等糧食餵養,每天蹬着四輪車來回餵養兩頓,一年光是糧食就得投資2萬元。每年大雪、小雪的時令,就專門有人來村裏收豬。喫過他家豬肉的街坊鄰居說,“老馬家的豬特別大,膘肥體壯,炒菜有油花花,喫起來有肉味。”

2018年底,老馬家出欄豬21頭,連殺帶賣除去成本淨收入五萬餘元。可惜的是,因臘月氣溫寒冷,條件有限,沒有好的防寒措施,凍死30頭小豬,難產死了1頭大豬,損失兩萬元錢。

老馬家現有20頭豬,其中4個窩豬,估計能繁殖40頭小豬。老馬兩口子不光夏天上山採野菜做豬食,今年4月底還在鄉政府對面弄開一小片地,準備種植2畝甜菜,用以餵豬。他準備過幾天再修整一下豬圈,解決出水問題。

前幾年對於馬關平來說,上有老人,下有小孩,外有債務,壓的他無法脫身。再看現在,在扶貧政策和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他不但改善了全家的生活,也規劃着未來的打算,他說,照目前這樣發展下去,自己不出三五年,就能給兒子掙下娶媳婦的錢了,到時爭取在縣城買套樓房。說到這裏,馬關平常年風吹日曬而黝黑的臉上露出了會心的笑容。相信老馬家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好日子都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幹出來。”如今,馬關平是他們村裏的養豬達人,更是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不等不靠、信念堅定、自強不息、肯下苦功,或許這就是他發展產業有力、脫貧致富有路的祕訣。(劉強 吳光宇 佀應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