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說:“能夠表達,是一種很奢侈的幸福。”父母在孩子有情緒時,幫助他們清晰地表述出來,非常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商的發展。

01

做了這麼久的早期教育,得到一個非常鮮明的印象,那就是:孩子是百分百在愛着父母,和身邊的一切。而很多的父母,只愛孩子的一部分。

譬如,微笑的、甜蜜的、聽話的、整潔的等等,是好的,可以接受的。

而脆弱的、害怕的、恐懼的、退縮的、內向的、無理取鬧的、蠻橫的等等,是壞的,不能接受的,需要好好教導的。

國內知名的精神分析師吳和鳴先生,描述這一現象時,用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說法:中國的父母在貪污

貪污什麼?

貪污孩子的哭泣和脆弱,

貪污孩子的恐懼和憤怒,

貪污孩子撒嬌、哭鬧、發脾氣、表達不滿和反抗的權利。

到最後,這些過程中豐富的情緒體驗,全都被父母貪污掉了。

爲了養出一個更加乖巧、聽話、合乎父母心意的小孩,父母們直接動用了指責、批評、打壓,或者簡單粗暴的打罵。

這樣的方式,很可能立竿見影。所以,父母們也很容易上癮。

尤其那些缺少覺察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的情緒的貪污,沒有個頭!孩子甚至連追討的機會都沒有。

他們就那樣堵在了情緒成長的路上,永遠無法真正學會和真實的情緒情感好好相處。

低情商的孩子就是這樣養出來的。

02

父母常無意識地貪污了孩子的情緒體驗,很多父母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

做父母的,情緒早被貪污掉了,加上成年後缺乏成長,那麼就更難真正懂得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把情緒比喻成一條河流,那麼每一次孩子的哭鬧、發脾氣,其實都像是一次溺水。

孩子看起來不可理喻的行爲,都像是溺水過程中的呼救。

而很多父母的反應卻是,嚇得腿軟了,表示不能理解。他們抗拒孩子的呼救表現。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直接喝止孩子的“呼喊”,或者乾脆冷處理。

唯一該做卻沒做的,就是去救救孩子。去看見孩子“無理取鬧”背後藏着什麼樣的情緒沒被看見,沒有表達出來。

然後去聽,去等,或去幫孩子表達。

我當然知道,對於曾經貪污太多孩子情緒、慣於壓抑或否認情緒情感的父母,他們連真實的自己都未曾好好靠近過,更別說立刻去接納孩子了。

誰說養孩子容易呢?

在有娃的那些欣喜背後,你一定經驗過很多驚慌、憂愁或火氣。

在養娃的那些甜蜜背後,你一定遭遇過很多困惑、焦慮或疲累。

恰是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情感,纔是孩子贈與我們的禮物。

每一次的“無名火”,都是孩子勾起的一些老舊情緒來襲。

每一次跟孩子的碰撞,都是一次自我覺察和成長的機會。

這也是爲何人們常說:孩子是我們的天使,帶給我們療愈的機會。

如果你面對孩子的情緒,的確很無力,總覺得難以招架,那麼再補補下面這些課吧。

03

04

嘗試爲情緒命名。

龍應臺說:“能夠表達,是一種很奢侈的幸福。

父母在孩子有情緒時,幫助他們清晰地表述出來,非常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商的發展。

比如“我知道你對這件事情感到很生氣”,“他這樣的處理讓你覺得很委屈”,“原來是這麼回事,難怪你會這麼傷心”等等。

前面我們講到,當情緒來襲,孩子如同溺水。他們對席捲整個身體的未知情緒,心底是有恐懼的。

父母替孩子給這些情緒的命名,就是一種解救“溺水”孩子的最佳途徑。

被命名了的情緒,不再看起來那麼可怕了。孩子因此得以有了自我覺察、反省和自我情緒管控的機會。

高情商的小孩就是這麼養出來的。

05

情緒,是父母更該完成的重修課,陪孩子練習不同的情緒調節方式。

不同年齡段孩子有不同的情緒調節方式。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且聽從孩子的節奏。比如:

  • 嬰兒會通過吮吸手指等方式來減輕情緒壓力和安慰自己。

所以建議父母:接納、允許孩子的這些自我安撫行爲,同時多親親、抱抱,以及給孩子做撫觸等。

  • 一兩歲大的幼兒,會通過哭喊換取媽媽關注,緩解分離焦慮。

所以建議父母:儘量耐受住孩子的哭鬧,看到孩子擔憂父母拋棄自己的不安,以及對愛的渴求。

  • 2~3歲的孩子,通常採取獨自遊戲的方式來調節情緒。

所以建議父母:是多陪孩子做遊戲,多爲孩子提供符合年齡段的遊戲素材。

  • 4~5歲的孩子則逐漸學會分散注意力、迴避的策略。

所以建議父母:通過陪孩子玩更好玩的遊戲,帶孩子多進行戶外運動等方式,轉移孩子的不良情緒。另外,玩枕頭遊戲,撕紙遊戲也是很好的宣泄情緒方式。

  • 5~6歲的孩子會通過表現出更積極的情緒,和擔負更多的社交責任等方式來應對各種情緒。

所以建議父母:多爲孩子提供同伴交往的機會,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看到孩子嘗試自我情緒管理所做的努力,並給以肯定。

作者:齊菲

轉載自 第一療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