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而是麻木。』

地鐵站裏,我指着天花板,對朋友說:“你看,這個地鐵站的設計賊藝術,天花板帶鏤空的花紋!”

朋友低着頭,在看手機:“哦,是嗎?”

而後面無表情地抬頭看了一眼:“臥槽還真是。”

要想不發現這件事,也挺難的,此類花紋覆蓋了整個站內的天花板。

我驚訝於他的渾然不知。

那天的太陽剛好,走過一座小橋。二人盯着波光粼粼的河面,發了十分鐘呆。

起了興致,在草地上席地而坐。不知怎麼聊的,聊到幸福感這個話題。

我問他最近的幸福指數怎麼樣,他說挺操蛋,心靜不下來。躺在牀上,腦子便嗡嗡作響。

“你最近怎麼樣,有什麼開心的事情伐,講講!”他說。

“比如現在啊。”我說。

此處有天地,有河流,上有溫暖的陽光,下有軟綿綿的草地,抬起手就能感覺到有風經過。這樣的景象,還不夠使人開心嗎。

天地、河流

陽光、草地

還有風的經過

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寫過一本書,叫《幸福的方法》。其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話是:

幸福是一種能力,而非一種狀態。

大部分人把幸福看成一個狀態問題。把房子、車子、事業、財富值看作刺激自己幸福的理想對象。

比如——“擁有一所大房子”等於“我很幸福”。

但事實並非如此,你可能也看過一份著名的研究報告:

說的是樂透大獎的中獎者,只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就會讓他的幸福感迴歸到得獎之前,歸於均值水平。

哪怕是車禍截肢的人,一年時間,也能讓他的幸福感回到車禍發生以前。

這揭示了一件事:

無論是奇蹟般的好事,或者如地獄般的壞事,只要發生之後,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內,人們的幸福感會迴歸均值。

就像每一個網購後等着快遞的人,當他拆開包裹以後,他的快樂曲線就已經開始急轉直下了。

“目的導向”並不能帶給我們長久的幸福感,甚至會陷入“慾望後被滿足,滿足後又奔向下一個更大欲望”的惡性循環。

你把釣魚竿綁在驢的身體上,前面掛根蘿蔔,在驢兒有限的驢生內,它永遠無法咬到。

幸福不是一個對象問題,它是能力問題。

人類的幸福成爲注意力爭奪戰的犧牲品

早在2015年,中國就已經成爲世界上互聯網應用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這幾乎是一個上億萬級的市場。

各類產品應用挖空心思搶奪你注意力。恨不得上廁所拉泡屎都給你搞點事情。

記得以前看一個視頻網站上的美劇,一集45分鐘。開頭有廣告,中間13分鐘、26分鐘分別有廣告,最後進入戲劇高潮之前又來一個廣告。

真正做到了廣告中插播電視劇。

在一切走向碎片化的同時,人類也在走向分裂。

這一分鐘,如果不同時做2件以上的事,我便認爲這一分鐘浪費了。

我們都知道“心流”這個詞,指專注進行某個行爲時所產生的心理狀態。

小時候我們其實非常容易進入“心流”的,搭積木可以搭一天。

但現在注意力過度分散,被切割成小塊,反而越來越難集中精力去完成“心流”動作,感受不到以往的充實感與滿足感。

我見過某個誇張室友的日常,一邊泡腳,一邊放着英語聽力,一邊和他媽打電話,一邊在刷微博。

卡爾紐波特在他的《深度工作》中表達了對於網絡的批判,也展示了對於當代人“互聯網化生存”的擔憂。

以此形成一個不良後果,人們總是在做一些不痛不癢的膚淺工作,形成一種毫無價值的“表面性忙碌”。

他還指出,膚淺工作做得越來越多,會永久降低深度工作的能力。

整天忙於回郵件、回電話、陶醉於膚淺工作,沒事就愛刷刷朋友圈,到最後可能連靜靜地坐下來寫一篇1000字議論文的能力都不具備了。


對於幸福的感知,可以被訓練出來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家羅伯特•埃蒙斯(Robert Emmons)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將1000人隨機分爲3組,第一組記錄生活中的情緒狀況並進行評分;第二組被試記錄生活中使他們感到惱怒之事。第三組除了記錄日常生活事件,還需要列出一件每日最感動的事情。

結果最後一組不僅獲得了預期的幸福體驗的增加,並且願意花更多時間來做對自己健康有幫助的事情。

看過這個實驗結果後,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每日睡前感謝一下今日值得感激之事。

這其實是訓練“幸福感知力”的一種方法。幸福正如肌肉一樣,可以被訓練。

換句話說:通過不斷降低幸福的閾值、臨界點,來走向幸福。



拋棄“一... ...就... ...”的思維

“等我一考上大學就好了。”

“等我大學畢業就好了。”

“撐過今年生意就好了。”

“我存款一到那個數就好了。”

“等我換一家工作單位就好了。”

抱歉,恕我直言,倘若你抱有這樣的思維,你可能永遠都不會好了。

假設當下這一秒你不具備幸福的能力,你以後也不會有。

就像我有一同學年年說自己忙,年年說“忙過這一陣就好了”……

然後你就發現他嘴裏的“這一陣”,怕是要忙上一輩子。

這些把所有希望寄託於未來某事某刻生活迎來一場質變,幻想從此以後自己過上幸福美滿日子的人,將會陷入持久性的失望之中。



恢復每時每刻對於生活的“參與感”

去年看完一行禪師《正念的奇蹟》,熱淚盈眶。

他用洗碗舉例子。

當你洗碗的時候,你就應當認真地洗碗。而非去想趕緊洗完,接下來可以看電視、打遊戲,或者是自己的工作……

你不應該在洗碗時思考洗碗之外的事。若那麼做,你便不存在於那個當下,你失去了那個當下。

我在洗碗中所消耗的每一分每一秒,也是我珍貴的生命,這是我自己的時間。

有時候我們所厭惡和反感的,恰好是生命中實實在在的一部分,屬於我們的一部分。

高中時懷念初中的生活,大學時懷念高中的生活,畢業後懷念大學的生活,30歲懷念畢業後的奔波日子。到了衰老時刻,你將又懷念起30歲。

每次懷念都像是一場刻奇的表演。明明什麼事情都沒有把握住,偏偏還要表現出珍視的樣子。

高中時我們幻想大學畢業後的圖景,大學畢業後反而又懷念起幼稚的青春。到頭來發現,自己既沒有青春,也沒有未來。

因爲在各自的時刻發生之時,自己壓根沒有參與進去。這是一個荒謬的螺旋,它無非驗證了人類是多麼腦子不清楚的生物。

對於未有之物心嚮往之,對於已有之物嗤之以鼻。

每一次對當下的忽視,都是在糟蹋這個不斷流逝的當下。

每一次思緒上的分裂,都在暗示一件事:那個人從未真正擁有過他的生命。

在你真正參與到當下之前,其實你是看不見當下的事物的。

哪怕它就赤裸裸地展現在你面前。

正如開篇所提到的那個朋友。

我以前也是如此。

某次下班回家路上,一朵巨大的雲在我上面飄着,和宮崎駿動畫裏的一模一樣。

我命名爲“宮崎駿雲”。

那一個瞬間,我拋開了所有的念頭。

或者可以這樣說,我把所有的念頭化爲了一個行動:就是看這朵雲本身。

令我心酸的是,自己回想了一下,發現上次這麼簡簡單單看一朵雲,已經是童年時期的事了。

爲自己悲哀的同時,也想到另一件事:

還好……

還好。

至少此刻,我是幸福着的。

- The End -

原作者名: 陸JJ

轉載來源: 陸JJ(ID:tiyan818)

轉載原標題: 你的幸福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毀掉的?

授權說明: 口頭授權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