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報告顯示,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產業發展總體形勢良好,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普惠金融服務向基層不斷延伸,薄弱領域金融可得性持續提升。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副祕書長楊農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數字化浪潮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新型技術、商業模式以及服務模式滲透到普惠金融領域,一個以數字化爲驅動的普惠金融新模式正在全球範圍內加速形成。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的“普惠金融國際高峯論壇:數字普惠金融助力實體經濟”國際研討會日前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普惠金融理論、實踐和未來展開深入討論。

普惠金融國際高峯論壇:數字普惠金融助力實體經濟 發展前景廣闊

近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普惠金融發展給予高度重視,強調要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然而,我國金融二元結構問題仍然突出,大量中小微企業和弱勢人羣被排除在金融體系的服務範圍之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仍存短板。金融科技的發展和金融服務的數字化,推動了普惠金融“最後一公里”的真正突破。

普惠金融服務不斷延伸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我國金融業的核心任務。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表示,我們要從實體經濟想到金融,再從金融回到實體經濟去。只有這樣,我們在探討金融改革、金融發展時,它纔不會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經濟也能夠重新獲得穩定成長的格局,對全球的經濟穩定作出積極貢獻。在他看來,普惠金融無非就是讓所有有合理金融需求的人在一個合理的價格基礎上,體面地獲得金融服務。而目前僅基於傳統金融產品和服務無法解決這一難題,必須開新路,即通過發展金融科技來解決普惠、科技產業化等問題。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鬍濱發佈了《發展中的普惠金融:理論、創新與實踐》報告。報告顯示,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產業發展總體形勢良好,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普惠金融服務向基層不斷延伸,薄弱領域金融可得性持續提升。其中,我國在移動支付方面表現出色,中國貨幣市場基金近年來依託數字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

數字化驅動形成普惠金融新模式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副祕書長楊農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數字化浪潮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新型技術、商業模式以及服務模式滲透到普惠金融領域,一個以數字化爲驅動的普惠金融新模式正在全球範圍內加速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下,發揮我國互聯網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依託先進的數字技術來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程華認爲,數字技術的發展本身就具有普惠性和包容性,因此科技金融的發展天生具有普惠性。數字技術的發展,降低了供給的成本,構造了無所不在的網絡,促進了數字經濟的中長尾理論、零邊際成本等概念的產生,也由此誕生了數字金融的概念。數字金融自誕生起就服務於低淨值個人以及小微企業,在此之下,金融科技把更多的個人和企業連接到了金融服務的網絡裏,降低了金融服務和產品運行的成本,構造了一個比傳統技術下更加廣泛的金融服務市場,也因此催生了更多創新機構、創新產品。金融科技企業利用自己的技術、數據、模型優勢,爲已有的傳統金融機構提供服務。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認爲,金融科技服務於實體經濟,就是要通過科技手段降低金融成本,控制金融風險,這也正是普惠金融的兩大難處。

與會專家表示,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數字化的技術,能夠以更低的成本、便捷的方式服務更多用戶。在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將降低金融成本,提供更好的普惠金融服務。但在當前,金融服務業務涉及情況複雜,因而人工智能技術在相關領域還無法充分利用。故而在此類人工智能產品的研發中,不能完全依靠數字技術,還需要結合金融領域的實踐經驗。

推動數字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

中國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爲數字普惠金融開拓了新局面,有效解決了世界性金融難題,並促使中國金融業實現彎道超車。但據《發展中的普惠金融:理論、創新與實踐》顯示,當前我國普惠金融體系在針對農民、小微企業以及城市低收入人羣等的普惠金融服務覆蓋率、便捷性、可得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楊農強調,金融服務機構應提供負責任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負責任”是數字普惠金融的關鍵理念,金融服務機構要採取負責任的方式開展業務,注重保護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目前,普惠金融領域信用和信任的基礎較爲薄弱,客戶的金融素養和風險意識不足,因此倡導“負責任金融”的理念非常有必要。

胡濱表示,隨着數字普惠金融技術的普及和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我國應積極融入全球治理體系當中,加強數字普惠金融的頂層設計,從開展短期整治轉變爲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儘快推出中國版“監管沙盒”。要提高中國金融監管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學術機構在國際金融科技領域的參與度,逐步加強在國際金融監管體系中的話語權,鼓勵中國金融科技企業“走出去”。此外,還應加強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體系建設,疏浚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金融之源,加強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競爭基石。

支持我們請關注或使用評論功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