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用人向來講究“用人且疑,疑人且用”,所以跟隨他的大多數人,即使是他最親近的人,也有跟他離心離德的時候。

比如陳誠,號稱“小委員長”,一度被蔣介石視爲接班人,但他在內心對蔣介石的一些作法是有牴觸的,比如“反攻”政策;還比如何應欽,在早期比陳誠更受重用,但西安事變時,卻一度產生過取代蔣介石的想法;還比如“天子第一門生”胡宗南,堪稱蔣介石最器重的黃埔學生,但最後卻被蔣介石打入了冷宮。

不過,有一個人,雖然跟蔣介石的關係遠遠比不上上面這三人,蔣介石對他也不是特別重用,但他對蔣介石卻始終忠心耿耿,一生無悔。

這個人,名叫陳繼承,江蘇靖江人。

現在的人看到這個名字,都會有點陌生,很多人還會聯想到北宋那位陳季常,“河東獅吼”的男一號。其實,在民國時期,陳繼承也是大名鼎鼎。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蔣介石有“八大金剛”,都是黃埔軍校教官級別的人物,個個都位高權重,也是蔣介石最重用的一個羣體。這八個人都有誰呢?

何應欽、陳誠、顧祝同、劉峙、張治中、錢大鈞、蔣鼎文、陳繼承。

熟悉近代史的人,對這些大人物肯定耳熟能詳,而陳繼承能位列其中,足見其超人的實力。

陳繼承早年畢業於保定軍校,1924年黃埔軍校創立後,被任命爲戰術教官。北伐時期,陳繼承在蔣介石擔任總司令的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中,擔任師長一職,成爲蔣介石的嫡系將領。

1937年,黃埔軍校教育長張治中離任後,蔣介石遍覽諸將,最終指定了陳繼承繼任教育長一職,到1942年離任,陳繼承也成爲任職時間最長的黃埔軍校教育長。

應該說,蔣介石在這個用人上是非常精準的,陳繼承在任職期間,一直身體力行,無論對學生還是自己,都要求極爲嚴格。因抗戰的需要,軍校的地址變動了好幾次,每次搬遷都極耗精力,但軍校的學生卻從來沒有停止過一天的課程。

而且,陳繼承的夫人吳慕墀也是一位偉大的女性,發起成立了戰時子女工作隊,極大地緩解了前線將士的後顧之憂。

因陳繼承巨大的威望,即使是沒有接受過他教育的黃埔學生,也都對他尊敬有加,只要他出現,所有人都會起立敬禮,以師禮待之。

在抗戰時期,陳繼承基本上沒有上過戰場,但他教育出來的黃埔學生,卻爲祖國的抗戰大業奉獻了青春與熱血,這一點是無人能否認的。

有一次,美國記者採訪他,問:“日本這樣強大,中國這麼貧困落後,憑什麼力量抵禦日軍的進攻,將來的結局如何?”

陳繼承淡定地說:“美國在獨立戰爭中,不也是貧困落後,英國不也是很強大嗎?但最後還是美國贏得了勝利。中國的抗戰,也必將以日寇的失敗而告終。”

1947年底,陳繼承被蔣介石任命爲“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協助傅作義管理華北地區的軍政事務。但傅作義也知道,自己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陳繼承來擔任副司令,名義上是協助,實際上就是來監視自己的。

確實,要說對蔣介石的忠心程度,陳繼承要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對蔣介石的一切指令都是絕對服從,從未對蔣介石產生過二心。

對這樣的人,傅作義當然不會安心地留在身邊,就找了各種藉口,將他支走了。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圖:《北平無戰事》中的陳繼承)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陳繼承去了香港隱居,但蔣介石仍然對他念念不忘,特地派人去把他請到臺灣,任命他擔任臺灣招商局顧問、交通銀行監察等職。

應該說,這樣的職位不算很顯赫,但陳繼承絲毫沒有計較,而是每天都兢兢業業,盡忠職守。

1971年6月11日,是陳繼承的79歲生日,前來爲他祝壽的人非常多,在宴會上,陳繼承說:“吾今年七十有九矣,一生清白,無愧於國家。夫人賢淑,同甘共苦,幼子學有專長,已將建樹,孫一人,孫女兩人雖在稚齡,足可娛我晚景,此生誠無所恨。”

“此生誠無所恨”——能說出這話的,能有幾人?

半年後,即1971年12月10日,陳繼承病逝。蔣介石聞訊後,沉默良久,不顧自己身患重病,爬起來爲他親筆題寫了墓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