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天七夕丨如皋發佈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唐·杜牧

鵲橋會,皎月歸,踏着世間的深情,七夕緩緩而至。

七夕節,源自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由於主要參與者是少女,節日活動以乞巧爲主,又稱爲“乞巧節”。

據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爲僑。

在古代,女子的命運由媒妁之言決定,不少人便以織女爲榜樣,祈求自己獲得美滿的姻緣,七夕節逐漸演變爲“情人節”。

鵲橋相會

七夕的夜,無數顆星星眨着眼睛,忽閃忽閃的綴在幽藍的夜幕上,傳說,這是王母娘娘用簪子劃下的一條銀河。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從此,放牛郎便與這天上的仙子隔河相望,脈脈不得語。

每年,唯有這個夜晚,世間所有的喜鵲如約而來,爲他們搭起一座深情的橋。

月影光如晝,銀霜茫茫;七夕會鵲橋,情意綿綿。重逢,終如願。

七夕寓意

《說文解字》中解釋到:七,陽之正也。

在古人的觀念中,“七”是陽數、天數,是吉祥的數字,農曆七月七日又被稱爲“重七”,是吉上加吉,吉之又吉。

傳說,在七月七的夜晚,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兩人的脈脈情話,“夕”,是浪漫的夜晚。

七月七,正值夏秋之交,天氣溫暖,草木飄香。

在晴朗的夜晚,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

七夕習俗

【穿針乞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趁着月光,身着新衣的妙齡女子圍坐在一起,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穿針引線。

據說,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爲“得巧”。這是我國最早關於乞巧的記載。

女子乞巧,求一顆七竅玲瓏的慧心。

【喜蛛應巧】

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爲符應。

對於少女來說,乞巧節亦是一個嬉戲玩耍的節日。

七月七日,女子們在小盒內放入小蜘蛛,次日再看,誰的蛛網結的最密、最圓滿,就是“得巧”。

【種生求子】

七夕前幾日,在小木板上負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待到數日,便可生出綠芽。

擺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村落的模樣,稱爲“殼板”。

將綠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爲“種生”。

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爲宜子之祥,稱爲“化生”。

【喫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爲出名。

將白糖放鍋中熔爲糖漿,和入麪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切爲長方塊,後折爲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可。

《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爲“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拜織女】

參拜前,姑娘們要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後,準時去往主辦人家中,於案前焚香禮拜。

“拜織女”時,需在月光下襬一張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等祭品。

另外,還要尋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裏,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芙蓉面,羅素衣,祭拜後,一行人圍坐着,邊喫美食,邊默唸心願,直到夜半散去。

七夕養生

【蘋婆供奉】

在嶺南一帶,每年的七夕節都會用蘋婆來供奉。

“蘋婆”來自梵語,相傳,由三藏法師從西域傳入。因用於七月初七供奉,也稱爲“七姐果”。

其果肉呈黃色,入湯後松香甘美,不僅味似栗子,還有點蛋黃氣味,十分可口。

蘋婆富含澱粉和糖分,中醫認爲,它有補中益氣、健脾固腸、調理泄瀉的功效。

【儲水防病】

在七夕這天早晨,取井水後用新甕儲存,用於治療瘡癤,可除去溼毒,醫治多種熱症。

七夕時,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據說,它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中醫認爲,露水可以入藥,可用以煎煮潤肺殺蟲的藥劑,或把治療疥癬、蟲癩的散劑調成外敷藥,可以增強療效。

【五子強身】

七夕“拜織女”時,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更是少不了。

桂圓,開胃益氣、養血健脾;紅棗,補中益氣、養血生津;

榛子有“堅果之王”的美譽;花生滋養補益;瓜子清肺化痰、潤腸通便。

由於“五子”的營養價值很高,焚香禱告後,它們就成了祭拜者們的宵夜。

七夕祝福

今夜,繁星點點,銀河兩岸,織女牛郎,即將相會,喜鵲架橋,情人團圓。

愛與被愛,是這個世界上最不易,卻最甜蜜的修行。

願你,也能擁有這樣的幸運,和你愛的人,去擁抱一個很長很長的未來。

今日七夕,惟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來源 |詩詞天地

編輯 | 閻 語

校對 | 周海麗

今日七夕,惟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