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做自己”成爲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出口必談的主題。

 

很多人成爲了“做自己”的擁護者,從前幾年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到現在奉行的“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大家都開始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如何做自己。也有人對“做自己”提出了批判,覺得我們怎麼能活得那麼任性,難道不考慮家人,不考慮責任,只考慮自己想怎樣生活嗎?是不是太任性了一點?

 

其實,做自己是一個系統工程。

 

它既需要方向的探索,知道自己是誰,想要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也需要學會處理關係,懂得在做自己的同時還擁有父母、親人的愛,當然,它還需要自身的努力,沒有哪一個“做自己”的彼岸,是不努力便可抵達的。

 

而這樣一個做自己的過程,大抵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分別是:感受、勇氣和耐心。

01

第一個關鍵詞:感受

一提到“做自己”,我相信很多人腦子裏冒出來的第一個問題是:我也想做自己,可以我連自己是誰,想做什麼都搞不清楚,怎麼做自己?

 

我的建議是:去用心感受自己,跟着感覺走。

 

因爲感受是我們的心理對外界最直接的反應,它不加修飾,不加隱藏,尊重自己的感受,選擇讓自己做起來愉悅的事情,便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但這並不容易。

 

因爲,太多人對於感受,是陌生的。諮詢中,爲了幫助來訪者建立與感受的鏈接,我經常會詢問他們:“你的感受是什麼?”

 

原本以爲這是一個特別簡單的問題,卻發現,其實不然。很多來訪者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這樣的:

 

“老師,我不知道”

 

“老師,我沒想過這個問題”

 

還有來訪者會反問我說:“老師,感受是什麼?”

 

我們是從什麼時候起,把感受弄丟的呢?

 

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想到了兩個詞:一個叫別人,一個叫防禦。

 

先說別人。

 

我們暫且把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稱爲別人。所以,這個別人,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師、可以是工作的領導,也可以是看不見的某種社會輿論,當然,也可能是自己的孩子。

 

最近熱播的電影《無問西東》,電影裏有這樣一個片段。

 

吳嶺瀾是清華的一名學生,他文科很好,語文、英語都考滿分,非常的有天賦,而理科很差,考試不及格。

 

梅校長找他談到,問他:“爲什麼不學理科?”

 

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覺得只要可以學習,可以看書就好,而且大家不是都覺得“實科(理科)”纔好嗎?

 

大家都覺得理科好,我就學理科,是吳嶺瀾當時的思維。而吳嶺瀾口中的“大家”,便是別人。他用別人的思考、一個似乎約定速成的概念代替了自己的感受。而我們的感受便是在一次次放棄感受、遵循別人的定義的過程中慢慢丟失的。

 

回到電影中,聽到吳嶺瀾的回答,梅校長說了這樣一段話: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之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就這些日子。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梅校長所說的真實,其實說的就是尊重自己的感受,讓自己的感受和心聯繫在一起,儘量不被“別人”所幹擾。

 

另一個詞,叫防禦。

 

心理學上講,我們的心靈有很多防禦機制,比如,壓抑、否認,合理化、隔離等等,所謂防禦機制,是指從意識層面消除不愉快情感成分的一種心理操作。

 

也就是說,除了“別人”的干擾,我們的心靈,也會自己發展中各種各樣的機制,來阻止不好的感受侵入我們的內心。

 

舉一個來訪者的例子。

我的來訪者,是一個特別浪漫的姑娘,她結婚以後,特別希望老公能夠在一些重要的日子,比如,生日,結婚紀念日給到她節日的禮物和浪漫的祝福。但是,老公就是理解不到,總說這些東西“華而不實”。

 

她因此一次次感到失望,諮詢中,當我問她:“當你過生日,收不到老公的禮物時,你有什麼感受嗎?”

 

她這樣告訴我:“我現在不太在乎這個了,老公其實對我挺好的,我不能要求太多。”

 

其實,我們都能看出,她的這個回答,充滿了“失望”的情緒和感受,但她用“老公其實對我挺好”來防禦,這便是,我們常常會用到的“否認”的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原本是爲了保護我們的內心,遠離一些不好的感受,但是,過度的防禦,便會讓我們離自己的感受,越來越遠。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丟到感受的,才能試着將其找回,做到真聽、真看、真感受,面對真實的自己,也便才能找到做自己的方向。

02

第二個關鍵詞:勇氣

談到做自己,幾乎都離不開“勇氣”這個詞。對於每一個能夠做自己的人,我們都由衷地感嘆一聲:好有勇氣!

 

在我看來,勇氣包括這樣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敢於試錯的勇氣。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夠做自己,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失敗:

 

想去創業,怕失敗了連原來的公司都回不去,怎麼辦?

想去麗江開個民宿,閒雲野鶴,怕經營不善,養活不了自己怎麼辦?

不想按照父母的安排找一份按部就班的工作,又怕照自己的意願做不好,反過頭來後悔怎麼辦?

 

想起一個來訪者曾經因爲想換工作,而又遲遲下不了決心選擇來諮詢。

 

她問我:“如果下一份工作還不如現在怎麼辦?”

我說:“再換就是了。”

 

其實,下一份工作不是人生的終點、也不是世界末日,失敗了,拍拍身上的土,總結總結經驗再次上路就是了。至少,你試過。最怕你想了一千,卻沒有做一件,最終,只停留在原地。

 

第二個層次:敢於承擔後果的勇氣。

 

每一次選擇,每一次嘗試,成功與失敗,概率都是50%,不如在嘗試之前,先看看如果失敗了,會怎樣?

 

會浪費幾年的時間?會損失一筆金錢還是會被別人笑話?……

 

想好了後果,問問自己:“我能承擔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毫不猶豫去做就好。

 

如果答案依然不堅定,看看讓自己猶豫的元素都是什麼,整理一張清單,各個擊破。

 

待各方面都漸漸趨向成熟,而你,能夠承擔那個失敗的結果的時候,便開以放手去試了。

 

第三個層次,敢於與不美好的情緒和解的勇氣。

 

我們試着回憶一下,之所以沒有能夠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做想要的選擇,是不是出於恐懼?

 

害怕如果選擇一條只屬於自己的路,沒有了體制的保障,所面臨的孤獨?

 

害怕違背父母的意願,所要面臨的與父母衝突、鬥爭的焦慮?

 

害怕一旦創業,便不再只對自己負責,而是承擔整個團隊命運的壓力?

 

所以,在做自己的路上,學會與孤獨、焦慮、恐懼、壓力這些不太美好的情緒和解,懂得自我調節,敢於面對這些讓自己不太舒服的情緒,是必備的技能。

 

當然,我們說與壞情緒和解,卻不是消除壞情緒,與開心、幸福一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感受,不管你喜歡,或者不喜歡,他都是有意義的。我們要做的事,把這些我們不那麼喜歡的情緒都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不讓它影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我們可以學習接納這種不好的情緒,讓它陪伴着我們一起成長。

 

03

第三個關鍵詞:耐心

我們通過第一個詞“感受”尋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通過第二個詞“勇氣”,獲得了敢於做自己的能量,最後,我們要談的是,第三個詞:耐心。

 

我看到很多人的做自己,尋找自我的路是這樣的:

 

想辭職,換一份自己更喜歡的工作,回家跟爸媽一說,爸媽說:“你就在這兒待着吧,別瞎折騰。”

然後他就放棄了。

 

想寫文章,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坐在打字桌前,兩個小時憋了100個字,然後,想想說:“我還是不適合寫作,老老實實回去上班吧!”然後,又放棄了。

 

還有,我記得有一次諮詢中,一個來訪者跟我說:“老師,我很想創業,但是沒有啓動資金。”

 

我問他:“所以,你想怎麼做呢?”

 

他說:“能怎麼着,我還是算了吧,我又不是富二代。”

 

其實,在這些例子中,我們都有看到一個東西,叫“即時滿足。”簡單來說就是,我想要什麼,就應該有各種各樣的資金、父母的支持準備好。但即時滿足其實是嬰兒的邏輯,就是那種,我餓了,我要喫,我困了,我要睡的狀態。

 

而成人世界裏的邏輯不是這樣的,是我要得到一個東西,我得知道我現在在什麼位置,我想要的目標又在哪裏,然後,我需要作出怎樣的努力,從A點到B點。

 

就像《神祕巨星》中,15歲的尹希婭所說:“人不應該都是先設定好目標,再想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嗎?”

 

在我們爲目標努力的過程中,有兩種能力極爲重要。

 

一個是自律,因爲我們需要靠自律,提高能力,去實現目標。

 

提到自律,很多人可能第一個想到的是難,辛苦,做不到,甚至是苦行僧,其實,自律是一件很高級的事情。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村上春樹是一個特別特別自律的人,三十年保持着一樣的生物鐘。在決定寫作以後,村上春樹的生物鐘就變得節奏明晰、幾乎毫無變化。晚上九點就睡覺,凌晨四點左右起牀,不用鬧鐘,因爲生物鐘自帶鬧鐘屬性,到了點會自動彈起。泡咖啡、喫點心,隨即開始工作。

 

連續寫作5、6個小時,到上午十點爲止,每天寫十頁,每頁四百字。然後每天跑步或游泳一個小時,一年跑一次全程馬拉松,還出場參加鐵人三項賽。

 

下午兩點左右結束一天的工作,然後隨身所欲,睡睡午覺,聽聽音樂,讀讀無害的書。

 

如果在幾年前,我看到這個一成不變的工作安排表,會覺得沉悶無聊,人非機器,豈能如此日日循環,長達30年之久。可是現在,吸引我的是,日程表裏,下午兩點以後的自由時光。

 

從下午兩點到晚上9點,人一天擁有7個小時的自由支配的時間,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可以約朋友喝茶聊天、看喜歡的電影、或者只是葛優躺,發呆、暢想人生……

 

更難得的是,這般奢侈的享受自由的時光,卻不會有虛度的恐慌與不安,因爲每天凌晨四點到下午兩點的工作,讓這種隨心所欲似乎更高級、更有質感,連葛優躺都變得理直氣壯。

 

一個人同時擁有充實和自在兩種狀態,真真是因爲早起、因爲自律而賺到的人生!

 

所以,其實快樂有兩種,一種是及時的快樂,一種是長久的快樂,我們要儘可能去尋找一種長久的快樂,是自律就是能夠帶給我們帶來長久快樂的品質。

 

另外一個重要的品質是溝通。因爲我們在“做自己”的路上,不可避免地會因爲“特立獨行”,而被身邊的人所不理解,這個時候,要做的便是耐心的溝通。

 

做自己從來都不是任性、唯所欲爲,不管不顧,做自己應該是懂得“如何在關係中做自己。”

 

如果某一天,因爲做自己而傷害了身邊的人,其實是得不償失的。但是,想要讓最在意的人理解,想要獲得最親近人的支持,溝通就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說,同樣是想創業,同樣是爸爸媽媽堅決反對,我的一個來訪者是這樣做的。

 

他花了一年的時候,去搜集有關自己創業項目的數據,跟同行業的人聊天,並且,不停的去找投資人。然後,做出了成熟的創業計劃書,再拿給爸爸媽媽看。

 

父母看到了他想做這件事情的決心,也看到了他成熟的思維,還有什麼理由反對呢?

 

其實,那些你真正想做的事,想成爲的自己,父母從來都不是真正的阻力,他們只是需要一點時間來理解你,並看到你實現目標所付出的努力和決心。

 

 

這便是我所理解的做自己的過程: 用感受找尋方向,用勇氣獲得能力,用耐心積攢能力並獲得有效的親密關係的支持。

 

做自己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夠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是人生最大的禮物。

 

但做自己又遠沒有想象的那麼高不可攀,做好了這三個詞,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成就自己。

 

願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爲最好的自己!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