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演唱會還有

3662天

知識就是力量,歡迎回到2049。今天距2029年北京工人體育場個人演唱會還有3662天。

嚴正聲明:本節目僅可作爲您閒暇時光的消遣,抑或是茶餘飯後的談資,比如說在醫院排隊的時候聽聽看看就行了,切勿作爲您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指導。糖尿病是現代人類五大疾病之一,據統計,全球患糖尿病人數超過4億,其中我國糖尿病患者超過1億。作爲一種普遍且頑固的疾病,糖尿病嚴重威脅着患者的身體健康,影響了患者享受社會主義新生活的質量。

我們知道,能量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而能量歸根結底都來源於食物。我們食用的碳水化合物在胃、腸等器官中,被分解爲葡萄糖後進入血液中,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就被稱爲“血糖值”。葡萄糖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之一。另一方面,胰腺分泌的胰島素是一種調節血糖值的激素,可以避免血糖值過分升高,如果胰腺不能分泌胰島素,或者是雖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但在細胞水平上無法很好地發揮作用的話,那麼血糖值就會升高,從而患上糖尿病。

可見,所謂的糖尿病,就是指血糖值超過一定標準,處於較高狀態的一種疾病。一般來說,在各種激素的調節下,人體的血糖值通常保持在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內,而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皮質醇等多種激素,則會導致血糖值的升高。但是,相比於可以讓血糖值升高的激素,可以降低血糖值的只有胰島素。這種嚴重的不對等關係,便爲糖尿病患者人數的不斷增加,提供了自然上的便利。而這種不對等關係之所以存在,目前的研究認爲,其屬於人類的歷史遺留問題,在靠狩獵採集爲生的遠古時代,人類很難獲得充足的食物,於是,爲了防止因低血糖而昏迷,人類就必須具備多種可以提高血糖值的激素。另一方面,當時的人類幾乎沒有降低血糖值的必要,所以體內只有一種降低血糖值的激素便足夠了。但是萬萬沒想到萬萬沒想到,歷史進程突如其來,農業、養殖業的出現,在極短的時間內,大大豐富了人類的食物供給,但同時,人體的機制卻並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可見,糖尿病的出現與好生活是密切相關的。那麼糖尿病生理上的成因是什麼?它有哪些危害?在物質生活大大提高的今天,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呢?歡迎收看大型娛樂節目回到2049第四季第19集《甜蜜殺手:糖尿病的成因、危害、預防與治療》。

人活着都要喫飯,甚至活着就是爲了喫飯,不論你習慣喫米還是習慣喫麪,它們都是碳水化合物,這些食物被唾液、胃酸等消化,最終轉化爲葡萄糖被小腸吸收。之後,葡萄糖從小腸細胞進入血管之中,導致血糖值升高。而當胰腺發現體內的血糖值升高後,便會分泌胰島素。在我們人體肌細胞的表面,分佈着接收胰島素信息的胰島素受體,當胰島素結合到受體之上後,胰島素受體便會向葡萄糖轉運體發送信息,於是葡萄糖轉運體便開始工作,把葡萄糖吸收到細胞內,結果就導致了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減少,血糖值下降。

除了肌肉之外,肝臟以及脂肪也以同樣的模式吸收着葡萄糖,在這些細胞中,葡萄糖被轉換爲糖原與脂肪等儲存起來。所以,在胰島素的作用下,人體的血糖值不會變的過高,而是可以維持在一定的濃度範圍之內。那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究竟爲什麼會居高不下呢?

答案自然在於胰島素髮揮不了應有的作用。事實上,目前的糖尿病主要分爲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1型糖尿病時,與免疫相關的細胞,會把胰腺內分泌胰島素的細胞,誤認爲是敵人而加以摧毀,這些細胞受損後,就不再分泌胰島素,結果就會導致高血糖。

而在2型糖尿病中,主要病因則在於所謂的“胰島素抵抗”。當我們持續暴飲暴食或運動不足時,脂肪組織就會過度存儲,此時,它們就會分泌一種激素,這種激素會切斷胰島素受體與葡萄糖轉運體之間的聯繫,也就是說,胰島素所發出的攝取糖分這一指令,無法傳達到葡萄糖轉運體,於是,即便血液處於高血糖狀態,也會停止向細胞內吸收葡萄糖。這就意味着,糖尿病患者即便剛剛喫過飯,但其細胞水平上,依然處於飢餓狀態,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喫過飯後,往往依然會覺得很餓。這就是所謂的胰島素抵抗。產生胰島素抵抗後,人體儘管分泌了胰島素,但糖的吸收效果依然很差,這樣一來,人體就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但卻並沒有卵用,不但沒卵用,反而會導致血液內的葡萄糖和胰島素含量增多,什麼多了都不好,最終就會造成惡性循環,並導致胰腺內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降低,無法正常工作。這就是2型糖尿病產生的原因。目前,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比例高達90%以上。所以今天我們主要說的就是2型糖尿病。

從上面所說的我們可以發現,脂肪組織的過度存儲,是2型糖尿病出現的直接誘因。而我們的普遍印象也都是胖子更容易患糖尿病。不過事情還沒有這麼簡單。近些年的研究發現,脂肪細胞並不僅僅是儲存脂肪,它們還可以分泌各種激素。適當大小的脂肪細胞,會分泌一種名爲“脂聯素”的激素,它作用於肝臟或肌肉組織的細胞,可以增強胰島素的效果,並改善胰島素抵抗。此外,脂聯素還可以通過修復受損的血管,來抑制動脈硬化,而動脈硬化正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狀。那麼如此一來,是不是說肥胖者就不應該患糖尿病了呢?是不是就越胖越好了呢?

當然不是。事實上,雖然脂肪細胞會分泌脂聯素,但不知道爲什麼,當脂肪細胞堆積了過多脂肪時,也就是脂肪細胞過於肥大時,反而會減少脂聯素的分泌。不僅如此,肥大的脂肪組織中,還含有很多免疫細胞,這些免疫細胞可以分泌大量的“腫瘤壞死因子-α”,簡稱TNF-α等激素,這些激素均與炎症反應有關。與脂聯素恰恰相反,TNF-α會削弱胰島素的功效,導致肥胖者的血糖值升高,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大。另一方面,脂肪分泌的瘦蛋白作用於下丘腦,使人產生飽腹感,不會喫得太多,但當人們變胖後,瘦蛋白將難以產生效果,不易控制食慾。於是,人們會進一步變胖,進而脂聯素的分泌量進一步減少,這也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可見,脂肪細胞分泌的脂聯素對人體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不過可惜的是,目前科學家還搞不明白,爲什麼脂肪細胞的性質會隨着體積的改變而改變。好在這不要緊,因爲我們至少知道,如果可以通過飲食和運動消除肥胖的話,那麼就可以減輕糖尿病症狀。同時,科學家也正在致力於脂聯素相關藥物的研發。

總之,即使很多方面的關係我們還不是很清楚,但毋庸置疑的是,糖尿病的發生確實與肥胖存在着至關重要的關係。而要想有效治療糖尿病,我們除了要深入瞭解作爲罪魁禍首的脂肪細胞的作用之外,還需要加深對胰腺的瞭解,因爲胰腺正是調節血糖值的司令部。

胰腺位於胃部的後側,在胰腺中,佈滿了大量由細胞構成的“胰島”,一般來說,人的胰腺內通常有100多萬個胰島。胰島主要由α細胞、β細胞和δ細胞三種細胞構成,你也許會認爲胰腺的作用就是分泌胰島素,但事實上,這三種細胞分別分泌着不同的激素。α細胞可以分泌讓血糖值升高的胰高血糖素,β細胞可以分泌降低血糖值的胰島素,而δ細胞分泌的則是生長抑素,它可以調節胰高血糖素和胰島素的分泌量。這3種細胞通過相互交換信息,並在合適的時間分泌適量的激素,來嚴格調節着體內的血糖值。

胰腺

胰島

具體來看,當喫完飯血糖值升高時,β細胞會把葡萄糖吸收到細胞內,葡萄糖含量增多的信息傳遞到細胞內後,β細胞便開始分泌胰島素,再之後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那一套了,胰島素與胰島素受體結合,並向葡萄糖轉運體發送信號,使得葡萄糖轉移到肌肉、肝臟之中,並儲存起來。不過事實上,血糖值的升高並不是刺激胰島素分泌的唯一因素,伴隨着消化和吸收的小腸蠕動,同樣也是刺激因素之一。小腸細胞可以分泌胰高血糖素樣肽-1以及腸抑胃肽等激素,這些激素作用於胰腺,可以增大胰島素的分泌量。現在,通過增強這些激素的作用,來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

我相信,我們身邊應該都認識一個或幾個糖尿病親友,表面來看,他們並沒有什麼不同,無非就是喫東西時候要稍加註意,這和大多數小妹妹也沒什麼區別,小妹妹們都是各種不喫蔥薑蒜,我也不喫魚腥草,但事實上,糖尿病並沒有這個名字聽起來這樣無害、這樣甜蜜蜜,它的可怕遠遠超乎你的想象。那麼糖尿病都有哪些危害呢?

太多了,毫不誇張地說,從頭到腳,糖尿病無一不在侵蝕,而這其中,尤以糖尿病三大併發症最爲生猛,它們是: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以及糖尿病神經病變。我們一個一個來看一下。不過,在介紹三大併發症之前,我們還得介紹一下糖尿病的主要病症,因爲這一病症幾乎是其他所有症狀的基礎,這就是動脈硬化。糖因氧化等化學反應,可以導致血管內壁受損,所以,如果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血管會進一步惡化變硬,使得血液流動受阻,總之就是血管續不動了。

我們知道,腎臟可以過濾血液,將尿素等代謝廢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不過,當因高血糖導致腎出現血管障礙時,其過濾功能就會下降,最終幾乎完全喪失功能,從而出現腎功能衰竭,嚴重時威脅生命。爲了治療,現在最常用的方法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就是進行“透析”。糖尿病腎病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因。

同樣的,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時,由於血管變脆,以及向視網膜輸送氧氣的血管被堵塞,視網膜就會處於缺氧狀態,此時,視網膜就會試圖生成新的血管,但是,這些新生的血管非常脆弱,很容易出血,從而導致眼功能障礙或失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後天性失明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而至於糖尿病神經病變,也是因爲當持續處於高血糖狀態時,向神經細胞供氧的毛細血管中的血液流動變差。於是,感覺神經或運動神經的信息傳遞出現障礙。此外,神經細胞本身也會因高血糖而導致功能障礙,導致患者出現手腳肢端麻木或疼痛的症狀。

除了三大併發症之外,糖尿病還伴有其他嚴重症狀。首先是昏迷,細胞在胰島素的刺激下,吸收葡萄糖並將其轉化爲能量,用於人體的生命活動。而患糖尿病後,胰島素的效果會變差,雖然血液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但由於無法吸收到細胞內,就會導致細胞出現“飢餓”狀態,這一看起來與高血糖截然相反的結果,會導致患者出現意識障礙,嚴重時會陷入昏迷,危及生命。

其次是腦梗死與缺血性心臟病。由於向腦部輸送氧氣與營養物質的動脈被堵塞,會導致其下游的腦區壞死,從而使得腦梗死的發病概率升高。基於同樣的原因,心肌也會出現缺氧壞死,具體表現就是心肌梗死與心絞痛,這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因。統計表明,在美國,近70%的糖尿病患者因腦梗死或心肌梗死而死亡。

糖尿病也會引發感染。患糖尿病或高血糖的話,與生物防禦相關的白細胞功能會降低,結果就是容易感染肺炎、膀胱炎、牙齦炎以及感冒等等。最後還有一個“糖尿病足”,這是由於腿部動脈變窄或堵塞,血液流動變差,導致腿部感覺到疼痛、麻木和寒冷的一種疾病。此外,糖尿病神經病變會導致患者患處感覺遲鈍,不能察覺到下肢傷口,同時,血管堵塞還會導致傷口難以癒合,出現併發感染等問題。所以,有時候會導致下肢壞死。

總之一句話:糖尿病老可怕了,能不得就不得,得了就好好治。那麼糖尿病究竟該如何預防和治療呢?

研究發現,與歐美人相比,我們亞洲人即使稍微有脂肪堆積,也很容易產生與那些歐美大胖子相似的胰島素抵抗。也就是說,即使不太胖,糖尿病的發病風險也是很大的。所以,我們亞洲人尤其要積極預防糖尿病。目前,食物療法、運動療法以及藥物療法,是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三大方法。如今,世界各種都在積極研發治療糖尿病的各種藥物,不過,即便在藥物療法已經取得巨大進步的今天,食物療法和運動療法依然十分重要。2002年,美國針對肥胖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發現,與爲了預防糖尿病而事先服用糖尿病治療藥物的小組相比,每天攝取低熱低脂食物、每週快走150分鐘與積極改善生活習慣的小組,其抑制糖尿病的效果更好。所以說與其喫藥,不如首先通過食物和運動來預防糖尿病。

糖尿病就是糖多了,你也許會認爲,我們控制含糖食物的攝入,同時保證總能量的供應就行了。但其實,這是不行的。原因在於,糖類、蛋白質和脂質,在被消化和吸收後,都在體內轉化爲能量。所以只限制含糖的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並用蛋白質和脂質來彌補,總熱量並不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該胖還是胖。而脂肪細胞正是糖尿病的罪魁禍首。另外研究發現,在控制糖類卻大量攝入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質時,反而會引發腎病惡化,或增加動脈硬化以及心肌梗死的發病率,結果導致死亡率上升。所以都要喫,不過要有所節制,如果是我,我會採取暴力節制的辦法,但是這不是好辦法,好辦法是遵醫囑,我不是大夫,不要問我,也不要問思考盒子,因爲他不是正經大夫。

除了要注意攝入的總能量外,怎麼喫也非常重要,近些年的研究表明,食用的先後順序,可以極大地改變血糖值的變化幅度。怎麼研究的就不說了,沒啥意思,無非就是什麼對照那一套,結論是先喫蔬菜有好處。這是因爲,蔬菜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它們可以延緩糖類、脂質的消化和吸收,由此便可以抑制血糖值的升高。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運動療法。前面說過,患2型糖尿病時,胰腺雖然分泌了胰島素,但肌肉卻並不吸收糖分,所以,血糖值就會一直居高不下。不過,運動卻可以通過有別於胰島素作用機制的方法,來促進肌肉快速吸收糖分。所以,即使在胰島素抵抗很強的情況下,運動療法也具有顯著的效果。

另外,隨着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年老後,人體的肌肉量會自然而然地減少,這樣一來,就算胰島素抵抗不強,但由於吸收葡萄糖的肌肉組織變少了,也會導致高血糖,患上糖尿病。所以對於很多老年朋友來說,雖然他們的飯量與年輕時一樣,甚至還有所下降,但卻依然患上了糖尿病。於是,爲了防止這一狀況的出現,我們就要通過運動維持肌肉量,做什麼運動?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是墜吼的,另外,其他一些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的運動,也是極好的。更爲重要的是,運動可以減少脂肪含量,從而改善胰島素抵抗。根據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的建議,每週至少保證150分鐘的運動時間,分5天進行,每次運動30分鐘左右。不過,爲了安全,患者應當經過醫生體檢,因爲當糖尿病病情嚴重時,有時是不允許進行劇烈運動的。總之,食物療法與運動療法,均可起到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作用,具體情況請問專業的大夫。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藥物療法。1922年,人類開始使用胰島素來治療糖尿病,在這一點上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加拿大醫生弗雷德裏克-班廷,班廷從狗和牛的胰腺中發現並提取除了胰島素,從此,糖尿病不再是聳人聽聞的不治之症。受益於胰島素的發現,數百萬糖尿病患者的壽命得以大幅度延長。

班廷

不過,胰島素卻有着非常嚴重的副作用,如果使用時間或使用劑量錯誤的話,患者會因血糖值過度降低而昏迷。我小學時候有一個關係很好的同學,他就患有糖尿病,在90年代,人們已經不需要用針管來人爲地掌握劑量和時間了,那時候流行的是一個類似於BP機的小機器,一臺十幾萬,粘在身上,針管插在肚皮上,靠機器來掌握胰島素注射的時間和劑量。雖然不再像過去那樣麻煩,但其實是十分不方便且痛苦的,那時的他,小小年紀身上就佈滿了針眼。我記得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他的爸爸媽媽還給他生了一個弟弟,那時候生二胎還需要有關部門批准,蓋章之後你才能生,這也是一個家庭的無奈。

胰島素自動注射器

除了注射胰島素之外,在後來,科學家也研發出了各種糖尿病藥物,比如不易產生低血糖副作用的藥物,以及每天只需服用一次就能調節血糖的藥物等等。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中,一種被稱爲“SGLT2抑制劑”的新藥備受矚目。

SGLT2抑制劑太麻煩,我用我的輸入法打了一下,發現在我這兒顯示的是“受夠了他”,所以我就叫它這個名了。“受夠了他”的標靶器官是腎臟,腎臟的腎小球可以通過過濾血液,將尿素等廢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在腎臟中,分佈着一百多萬個腎小球,每天可以過濾出超過150升的液體,這些液體就被稱爲“原尿”。但事實上,我們每天的排尿量僅有1.5升左右,大約僅爲過濾量的1%左右。那麼剩下的99%去哪了?黃博士喝了麼?當然不是,事實上,在腎小球中過濾出的原尿,需要流經腎小管才能進入膀胱,而在流經腎小管的過程中,礦物質、氨基酸等人體所需的物質,會隨同99%的水分被再吸收。

腎小球

葡萄糖也一樣,葡萄糖穿過腎小球后,在腎小管內也被再次吸收,又返回到血管之中。研究認爲,健康人幾乎可以再吸收全部的葡萄糖,但由於胰島素抵抗的存在,糖尿病患者顯然做不到這一點。於是思路就來了,那就是抑制糖尿病患者再吸收流經腎小管的葡萄糖,而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物質被稱爲“鈉依賴型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2”,這個就是“SGLT2”。所以,如果可以抑制SGLT2作用的話,那麼就能抑制葡萄糖的再吸收,從而降低血糖值。

SGLT2的作用與腎小管中葡萄糖的濃度成正比,所以,與胰島素不同的是,即使抑制了SGLT2的作用,也不會造成嚴重的低血糖等副作用。此外,SGLT2抑制劑的作用機制,不是把能量之源葡萄糖儲存在體內,而是排出體外。所以,在降低血糖值的同時也能減輕體重。當血糖值恢復正常,腎小管中的葡萄糖濃度降低後,SGLT2抑制劑的效果就會下降,所以,SGLT2雖然具有讓肥胖者減重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體重正常的人千萬不可將其作爲減肥藥而濫用。

那麼在可預見的未來,治療糖尿病我們還能祭出什麼樣的黑科技呢?目前一種很有希望的根治糖尿病的治療方案,便是利用可分化爲任何細胞的誘導多能幹細胞的再生醫療。

這個誘導多能幹細胞便是我們常聽到的iPS細胞,目前,如何讓iPS細胞分化併發育成分泌胰島素的胰腺,並移植到糖尿病患者體內的研究,已經成爲了全球醫學界的潮流。不過,由於人體臟器是由各種細胞構成的,且結構十分複雜,所以還很難在體外人工控制發育成形。那麼該怎麼辦呢?有一個思路很是新奇,那就是在受精卵階段,剔除發育胰腺所需的基因,然後植入iPS細胞,這樣一來,iPS細胞或許就會定居在本應發育出胰腺的位置上,長出一個好的胰腺。基於這一思路,2017年1月26日,美國的一個研究小組宣佈,它們成功地將人類iPS細胞植入了豬的胚泡之中,並獲得了胚胎,那麼這個在豬豬體內由人類iPS細胞長出來的胰腺,可不可以移植給人類呢?目前還不行,因爲將人類的iPS細胞與其他生物的細胞混在一起形成胚胎的研究,還需要克服許多障礙,比如,還無法確認是否會感染未知傳染病,以及其他技術上的課題,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當然了還涉及倫理問題。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問題總會得到解決,當這些問題解決之後,我們就可以實現這樣的夢想,那就是在豬或牛體內,發育出人類的胰腺,從中提取胰島並移植到糖尿病患者身上。而如果使用患者自身的iPS細胞進行培育的話,將沒有任何排異反應。

好了今天的節目就到此爲止了,糖尿病是誕生於飽食時代的近代疾病,它是歷史進程的產物,我們也相信,它也擁有着自身的歷史範疇。所以隨着時代的發展,不論是人類生活習慣的轉變,抑或是醫學的進步,我們都將徹底征服糖尿病。而在現在,就讓我們用積極的心態、健康的生活來面對這一頑症,有事兒沒事兒,唱唱歌、跳跳舞,來一段rap,打一場籃球,祝願你健健康康長長久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