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古籍浩若煙海,三墳古書醫學肇始,自秦以降,《內經》始作。歷史上的中醫古籍分類,早期可見西漢劉向父子的《七略》。東漢班固以此爲藍本編撰了《漢書·藝文志》.其中醫學著作專門爲一類,即《方技略》。方技著作分作四大類:醫經、經方、神仙、房中。

現存中醫古籍數量非常龐大,《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共收錄全國150個圖書館(博物館)館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醫古籍13455種,約佔我國全部現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其中不乏珍稀版本,包括宋版書16種、元版書43種、明版書1 500餘種。現存中醫古籍分佈範圍遍佈全國各地,大多數保存於國內各中醫學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圖書館、國內省級以上綜合圖書館內。

1958年10月毛主席在給衛生部黨組的批示中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這個中醫藥寶庫,其最重要的載體就是中醫藥古籍文獻。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醫古籍整理與文獻研究可謂“不絕於縷”。但較重要的、組織較多人才進行此項工作,其基本條件是需要取得官方支持的。而若干名醫和著名學者,也發揮了他們的重要作用。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西漢成帝時,命劉向校閱世傳各類書籍,撰成我國第一部目錄學著作——《別錄》。後由其子劉歆繼承遺志編成《七略》,其中的“方技”(醫藥類)部分,由李柱國負責整理編纂。李氏校閱漢代以前的醫經、經方共18家,490卷。《七略》是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分類著作,也是歷史上較早的一次文獻(包括多種中醫典籍)彙集整理。隋文帝時,朝廷組織了一些醫學家編纂了一部大型方書——《四海類聚方》,計2600卷,惜已佚失不傳。

真正能有效整理、傳承於世的古籍編纂、輯選與文獻研究有以下幾次。公元11世紀的北宋年間,當時光祿卿直祕閣掌禹錫、朝散大夫林億、右僕射蘇頌建議大規模整理、校訂宋以前醫學典籍,獲得朝廷批准,專門成立了校正醫書局。由掌禹錫、林億、高保衡(太子右贊善大夫)主持此項工作。

另一次是清代康熙年間,由陳夢雷、蔣廷錫領銜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全書約1000餘萬字,520卷,成書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這是現存規模恢弘、有較爲完善的編寫體例,反映當時時代水平的官修醫學類書,內容包括《素問》《靈樞》的原文及選注。其後內容又分若干部分,將清以前歷代醫學名著的學術臨牀精粹內涵予以選輯編纂。

還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隆年間一代文學大師紀曉嵐主編的《四庫全書》。其中的“醫家類”共選乾隆以前歷代中醫名著97種以上,也是以臨牀醫著爲主,選輯亦頗精要。

迄於近現代,在上世紀30年代,曹炳章編纂《中國醫學大成》(1936~1937年由上海大東書局出版排印本)。這是一個大部頭的醫學叢書,曹氏所選爲民國以前歷代名著(以明、清兩代爲主,加以點校整理,收書共128種,又以臨牀醫籍爲主,並選多種醫案著作。值得注意的是,他把少數日本漢方醫學家如吉益東洞、井村柿、丹波元簡的著作(如《藥徵》《靈樞識》等書)亦選編於內,反映了中外醫學交流的情況。·再者,曹氏所選醫籍中,還有若干溫熱病和一些臨牀各科病證的專著。總之,《中國醫學大成》所選古醫籍,卷數較少者佔絕大多數。

此外,曹炳章還編寫了一部《中國醫學大成總目提要》,1936年上海大東書局出版。

小編語

本週點滴拍賣週日開拍:點滴第240屆'誡語齋藏中醫古籍'專場拍賣 有多套醫方、傷寒金匱、外科、綜合性醫學著作。

LOT17臨牀!清光緒二十年著易堂刻本《名醫類案》1夾12冊12卷全、竹紙、手書上版、我國第一部以疾病種類編纂的大型醫案專著、品可!

LOT18藥物學及臨牀應用!清咸豐八年日升山房刻本《本經疏證 十二卷 續疏 六卷 附序疏要 八卷》12冊全、竹紙、重在討論本草藥性及其在古方中的運用、品可!

LOT19綜合性中醫理論著作!清光緒十六年浙江書局刻本《黃帝內經靈樞》8冊9卷全、竹紙、爲《靈樞》一書的重要版本、品佳!

LOT20內難經類!清嘉慶十年藝林堂刻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編》1夾16冊全、竹紙、版畫、多偏於陰陽五行之說、品佳!

LOT21醫書大合輯!清道光二十四年古香樓刻本《沈氏尊生書》1夾28冊全、竹紙、系沈金鰲20年心血的結晶、品可!

以上古籍可點擊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擊“查看原文”查看詳細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