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以华夏正统自居的中原王朝将周边各少数民族视为“蛮夷戎狄”,是一群未开化之人。不过,在多重因素之作用下,北方少数民族曾两次入主中原,并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即是元朝和清朝。蒙古人、女真人,数量不多,却有如此辉煌之成就,其综合实力必定不容小觑。那么,如果让元朝和清朝展开对决,谁才会是最终的王者?

这纯属一个“假设”命题,因为两个王朝不是同一个时代,没有所谓的“交集”。不过,历史本身就是因可以“假设”而更加精彩,否则岂不是枯燥乏味?“纵横国史”将从如下几点将元、清做对比,看看谁能胜出。

蒙古骑兵VS满洲八旗

在热兵器大规模运用于战争之前,骑兵无疑是一支最重要的突击力量,骑兵的优势往往成为决定胜负之关键。如果元朝和清朝有幸进行旷世对决,蒙古铁骑和满洲八旗之间的较量将会不可避免,而且均为各自阵营的看家宝贝。就骑兵素质而言,纵横欧亚大陆,横扫斯拉夫联军、阿拉伯联军、欧洲联军的蒙古健儿应该强于入关之前的满洲八旗,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骑兵的优势愈发明显。道理很简单,常年在森林里混的女真猎人,在骑射功夫上会逊于整天在大草原上奔跑的勇士。例如,同样是王朝末年,元朝的骑兵依然有相当强大的战斗力,而清朝的八旗军就只会拿着鸟笼四处溜达。八里桥大战时,满洲八旗靠边站,主力是僧格林沁所部蒙古铁骑。此外,蒙古骑兵在数量上也超过满洲八旗,这点毫无疑问,因为蒙古人要多于女真人。

双方名将武力值大PK

历史上,但凡是精彩之战役,抑或是定乾坤之大战,肯定离不开优秀将领的出色指挥,有时他们还会起到决定性之作用。例如,决定王莽新朝和起义军命运的“昆阳之战”,若是没有刘秀的果敢刚决,主动率三千精锐从背后发起突袭,估计汉末的历史走向就此改变,史上不再有东汉王朝。元朝与清朝对决时,名将必定要出场亮相,一决高下。元朝方面(忽必烈称帝时算起),名将有:伯颜、兀良合台、史天泽、张弘范、阿术、孔元、脱脱、察罕帖木儿、王保保等。清朝方面(皇太极称帝算起),名将为:豪格、多尔衮、多铎、尼堪、吴三桂、年羹尧、岳钟琪、左宗棠、胡林翼等。如果从他们各自遇到之对手,以及拿得出手的经典战役而言,元朝要强于清朝。

各自阵营凝聚力对比

作为史上仅有的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与清朝若是真的进行较量,那肯定会是一场持久战。既然是持久战、拉锯战,那就不得不考虑到双方的内在凝聚力,尤其是当战局朝着不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时。在这一点上,清朝相对于元朝,其内部之凝聚力与向心力要强几个层次。其一、清代汉化程度高于元朝,科举制、官僚政治发达,知识分子比较拥戴。其二、清代表面上还是能实行“满汉”平等,中枢机构之官员,满汉对分,各占一半。元朝则是直接公布“四等人”制,公开在多民族国家里搞等级制,人民自然不会支持。其三、清朝政局相对稳定,除了吴三桂叛乱外,很少能掀起大风浪之臣子。元朝之政局简直是糟糕透顶,除了忽必烈、元顺帝外,很少得以善终,死于内斗的太多了。典型事例即为“南坡之变”,英宗和丞相拜柱死于兵变,改革就此停顿。

假设一、发生在王朝初期

一般而言,王朝初年,国家的军事力量都是比较强大的,毕竟都是从血雨腥风中走出来,对战争定然是不畏惧。若是元朝、清朝在建国之初就进行对决,战况肯定也很精彩。元朝方面,忽必烈统帅几十万蒙古铁骑,携带兀良合台、伯颜、阿术、史天泽等作为陆军主力;范文虎统帅4000艘战船,十余万水军,从海路进攻东北,直捣黄龙。清朝方面,皇太极统帅十余万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精锐,带上豪格、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等迎战元军。此战,双方精锐尽出,在蒙古高原和辽东展开决战。就从整体实力而言,八旗会落下风,大败而逃。

假设二、发生在王朝中后期

如上所言,王朝前期进行对决,清军不是元军对手,只能狼狈而逃。若是爆发在王朝末年,八旗战斗力更加低下,绿营也成为摆设,不堪一战;蒙古骑兵则不一样,依然保持顽强之作风,悍不畏死。在武器准备上,清朝一开始占优势,但元朝善于学习,很快便会发展出新型“回回炮”等火器。不过,清朝得到汉族士大夫的拥戴,各地团练武装也会助其一臂之力。此时,双方若是开战,应该是胡林翼、左宗棠统帅湘军精锐,与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之蒙古劲旅对决,展开拉锯战。就军事实力、民心向背而言,双方各有千秋,所以胜负难分。但是,双方统帅所带之兵,均为“私家军” ,战局拖得越久,他们的权势也就越大,朝廷也会就此被架空。

综上所述,若是在王朝初年进行对决,元朝可以碾压清朝,毫无疑问。若是到了后期,没有谁是人生赢家,没有谁是王者,因为养肥了地方势力,削弱了各自的中央集权。

本文由“纵横国史”原创,欢迎各位关注,带你涨知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