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以華夏正統自居的中原王朝將周邊各少數民族視爲“蠻夷戎狄”,是一羣未開化之人。不過,在多重因素之作用下,北方少數民族曾兩次入主中原,並建立起統一的大帝國,即是元朝和清朝。蒙古人、女真人,數量不多,卻有如此輝煌之成就,其綜合實力必定不容小覷。那麼,如果讓元朝和清朝展開對決,誰纔會是最終的王者?

這純屬一個“假設”命題,因爲兩個王朝不是同一個時代,沒有所謂的“交集”。不過,歷史本身就是因可以“假設”而更加精彩,否則豈不是枯燥乏味?“縱橫國史”將從如下幾點將元、清做對比,看看誰能勝出。

蒙古騎兵VS滿洲八旗

在熱兵器大規模運用於戰爭之前,騎兵無疑是一支最重要的突擊力量,騎兵的優勢往往成爲決定勝負之關鍵。如果元朝和清朝有幸進行曠世對決,蒙古鐵騎和滿洲八旗之間的較量將會不可避免,而且均爲各自陣營的看家寶貝。就騎兵素質而言,縱橫歐亞大陸,橫掃斯拉夫聯軍、阿拉伯聯軍、歐洲聯軍的蒙古健兒應該強於入關之前的滿洲八旗,尤其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蒙古騎兵的優勢愈發明顯。道理很簡單,常年在森林裏混的女真獵人,在騎射功夫上會遜於整天在大草原上奔跑的勇士。例如,同樣是王朝末年,元朝的騎兵依然有相當強大的戰鬥力,而清朝的八旗軍就只會拿着鳥籠四處溜達。八里橋大戰時,滿洲八旗靠邊站,主力是僧格林沁所部蒙古鐵騎。此外,蒙古騎兵在數量上也超過滿洲八旗,這點毫無疑問,因爲蒙古人要多於女真人。

雙方名將武力值大PK

歷史上,但凡是精彩之戰役,抑或是定乾坤之大戰,肯定離不開優秀將領的出色指揮,有時他們還會起到決定性之作用。例如,決定王莽新朝和起義軍命運的“昆陽之戰”,若是沒有劉秀的果敢剛決,主動率三千精銳從背後發起突襲,估計漢末的歷史走向就此改變,史上不再有東漢王朝。元朝與清朝對決時,名將必定要出場亮相,一決高下。元朝方面(忽必烈稱帝時算起),名將有:伯顏、兀良合臺、史天澤、張弘範、阿術、孔元、脫脫、察罕帖木兒、王保保等。清朝方面(皇太極稱帝算起),名將爲:豪格、多爾袞、多鐸、尼堪、吳三桂、年羹堯、嶽鍾琪、左宗棠、胡林翼等。如果從他們各自遇到之對手,以及拿得出手的經典戰役而言,元朝要強於清朝。

各自陣營凝聚力對比

作爲史上僅有的兩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與清朝若是真的進行較量,那肯定會是一場持久戰。既然是持久戰、拉鋸戰,那就不得不考慮到雙方的內在凝聚力,尤其是當戰局朝着不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時。在這一點上,清朝相對於元朝,其內部之凝聚力與向心力要強幾個層次。其一、清代漢化程度高於元朝,科舉制、官僚政治發達,知識分子比較擁戴。其二、清代表面上還是能實行“滿漢”平等,中樞機構之官員,滿漢對分,各佔一半。元朝則是直接公佈“四等人”制,公開在多民族國家裏搞等級制,人民自然不會支持。其三、清朝政局相對穩定,除了吳三桂叛亂外,很少能掀起大風浪之臣子。元朝之政局簡直是糟糕透頂,除了忽必烈、元順帝外,很少得以善終,死於內鬥的太多了。典型事例即爲“南坡之變”,英宗和丞相拜柱死於兵變,改革就此停頓。

假設一、發生在王朝初期

一般而言,王朝初年,國家的軍事力量都是比較強大的,畢竟都是從血雨腥風中走出來,對戰爭定然是不畏懼。若是元朝、清朝在建國之初就進行對決,戰況肯定也很精彩。元朝方面,忽必烈統帥幾十萬蒙古鐵騎,攜帶兀良合臺、伯顏、阿術、史天澤等作爲陸軍主力;范文虎統帥4000艘戰船,十餘萬水軍,從海路進攻東北,直搗黃龍。清朝方面,皇太極統帥十餘萬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精銳,帶上豪格、多爾袞、多鐸、阿濟格等迎戰元軍。此戰,雙方精銳盡出,在蒙古高原和遼東展開決戰。就從整體實力而言,八旗會落下風,大敗而逃。

假設二、發生在王朝中後期

如上所言,王朝前期進行對決,清軍不是元軍對手,只能狼狽而逃。若是爆發在王朝末年,八旗戰鬥力更加低下,綠營也成爲擺設,不堪一戰;蒙古騎兵則不一樣,依然保持頑強之作風,悍不畏死。在武器準備上,清朝一開始佔優勢,但元朝善於學習,很快便會發展出新型“回回炮”等火器。不過,清朝得到漢族士大夫的擁戴,各地團練武裝也會助其一臂之力。此時,雙方若是開戰,應該是胡林翼、左宗棠統帥湘軍精銳,與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之蒙古勁旅對決,展開拉鋸戰。就軍事實力、民心向背而言,雙方各有千秋,所以勝負難分。但是,雙方統帥所帶之兵,均爲“私家軍” ,戰局拖得越久,他們的權勢也就越大,朝廷也會就此被架空。

綜上所述,若是在王朝初年進行對決,元朝可以碾壓清朝,毫無疑問。若是到了後期,沒有誰是人生贏家,沒有誰是王者,因爲養肥了地方勢力,削弱了各自的中央集權。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各位關注,帶你漲知識!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